一步之遥电影(什么叫一步之遥)
为什么《一步之遥》上映10天后就放影评?
是因为Sir觉得目前围绕这部电影的观点都只是观点(甚至是偏见),没有事实。
说实话,当姜文在首映后的第二天说没有在网上看过专业的影评时,Sir很不服气。在Sir看来,创作者要求自己作品的观众“专业”是任性的,尤其是对于一部商业片。毫无疑问,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去电影院的之一目的是寻求娱乐。至于一部电影能不能自娱自乐,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专业。
但Sir看了这部电影,真的觉得《一步之遥》需要专业的评论。当然,你可以把自己“不理解”的之一印象扔进烂片阵营,但也可以先压下怒火,试着解开这些“不理解”。
《一步之遥》总让先生想起陈奕迅《原形毕露》里的那句话:如果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以下影评献给好奇的你——是Sir见过的最专业更好的影评。
本文由订阅号“好戏”授权发布。更多信息请搜索:haoxi2014关注。
文|魏佳艺
实际上,这是一部荒诞的戏剧。
作为一个去电影院远远少于去剧院的人,本不敢白说电影。但是,《一步之遥》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作为剧场观众发出声音。
《一步之遥》确实不是一部合规的商业片,但却是一部充满戏剧元素、艺术水平很高的作者电影。与大多数以“叙事内容”为骨架的电影不同,《一步之遥》是一部以“荒诞剧”为骨架的电影。整部电影充满了强烈的荒诞感,在这个荒诞而神奇的世界里,充满了真实和清醒。
就像我看电影前看到评论时的预感一样,广大观众的“排斥”几乎和一般剧场观众看到荒诞派的“实验剧”风格时的不适一样。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是“反戏剧”:拒绝符合叙事风格,抛弃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它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来烘托主题;它用喜剧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荒诞派作品中的对话和动作看似毫无意义,语无伦次,但却有内在联系。荒诞的作品从来不希望观众在舞台上或镜头里产生的“幻觉”中麻痹自己。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用“荒谬”的方式思考现实生活。
在这里,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你能回忆起你是否有类似的感觉吗?
《一步之遥》绝不是一部任性调皮的作品,它体现了导演一贯的艺术追求。姜文没有屈服于类型电影、电影工业的固有模式和大众审美。不管大众喜不喜欢,《一步之遥》赚钱了没有,他没有食言,站着拍完了这部电影。
不怕剧透的同学请往下看。一步,一个镜头呈现的舞台作品,真的让我喜欢。
如果大家更多的是被华宇校长宏大的歌舞表演所吸引,很容易忽略影片的前三个重要元素:
1.走马日叙事
2.吴起的长篇独白。
3.对教父的模仿。
前五分钟,导演其实是用非常坦诚的方式告诉了所有观众这部电影的风格。
马日的独白是之一条线索。
如果你看过《黄金时代》,你可能对这种技巧很熟悉:当故事正在进行时,角色开始对着镜头叙述。和《黄金时代》中一样,马佐里穿越了银幕上的“幻觉世界”,与银幕外的观众直接对话。他存在于故事中,以神的视角看待整个故事。
马日的独白给出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这一切的隐喻显而易见——屏幕上的两个多小时是马死亡的最后记忆。
《一步之遥》中使用的“20世纪初的上海”的历史背景,简直就是一个幌子。导演的意图很明显。他告诉大家的是:“不是真的,是梦,或者是戏。”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或“Verfremdung”的目的是防止观众“沉迷”于舞台制造的幻觉。
有“分家”效果的舞台表演,演员表现出自己在演戏,观众在淡定地看戏。演员和角色的感情不掺杂,让观众和角色的感情不掺杂在一起,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之一次看到“分离”的你,一定会有“为什么这里莫名其妙的断了?”这种感觉。而每一个这样的感觉其实都意味着一件事:“导演要你在这里思考。”
吴的独白是第二条线索。
这段独白使用的表达方式完全是舞 *** 白的处理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整部电影的语言风格和表现风格从此定下了基调。无论是姜文和葛优在华宇总裁选举时夸张的舞台对话,都像相声;还是吴大帅全家聚餐时那种怪诞的仪式感;还是风车外的独白,影片最后吴柳被马撞得不省人事的时候,都体现了同样的语言风格。
《一步之遥》的所有台词都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说的。人物台词除了传达文字的意思,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交流中传递能量,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文本意义之外,舞台剧的台词可以通过音韵和气息传达美感。
整部电影的戏剧风格在这里可见一斑。当我们突破“表意”的藩篱去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审美体验。
对于教父的戏仿,开启第三个线程。
戏仿不是模仿,而是超越和互文性的再创造。影片从头到尾有无数次的模仿,对于电影业,对于第三帝国,对于行政体制,对于20世纪的现状,几乎从头到尾都没有停止过。
如此频繁的戏仿显示了导演的野心:戏仿不是目的,而是整部电影中的一种手段。一对一的戏仿建构了整部电影的后现代语境。
类型片中常见的对与错、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英雄与伟大的价值观,都在后现代语境中失去了依附,成为平等的象征。判断成了整部电影的内容。
陌生化,舞台语言,戏仿。这三个戏剧元素是一个步骤的骨架。
《一步之遥》的真实面目是一部超脱的、具有戏剧美感的、消解了价值判断的电影。不同于以叙事为骨架的作品,在这部荒诞的作品中,“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在这样的框架下,影片中的所有场景和人物都是一一相连的:30分钟的盛大歌舞衬托万;黑白片的拼贴比较吴柳;《与俄罗斯胖女孩的婚礼》点出吴大帅;最后的风车和草地属于走马日。
同时,怪诞、反差强烈的场景充斥着整部电影:硕大的月亮,华而不实的舞台,华而不实的建筑,最后一幕的风车,到处都是新人,还有我最喜欢的一幕,“秦老师开机枪”,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超现实的宏大梦境。
姜文毫不掩饰自己对超现实主义的推崇。片中采用的一句诗:“我发现了爱你/永远如之一次的秘密。”这是超现实主义先驱布罗登作品的摘录。而这句话也是微博的署名,姜文的好友,编剧之一的廖一梅先生,话剧导演孟京辉。
毕竟《一步之遥》的叙事并没有大部分观众描述的那么破碎。马日帮吴起洗钱,举办花田评选;颜英逼婚去晒,与她狂欢;马日误“杀”万,求托辞;6.吴渐渐交往,马上又走上了天,产生了爱情;吴大帅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决定处决马;吴在逃亡,他独自面对现实。
每一个叙事桥梁之间的联系都是有理有据,清晰明显的。我真的不明白“看不懂”从何而来。电影中的符号并不少见。至于每一个“比喻”的意义,无非是希望激发观众更多的思考。
我知道大家还是想问“片子说了什么?”
这个答案既重要又不重要。如果硬要说一部电影的意义,那就是导演自己对爱情和爱情关系的思考。但是导演并不想把自己的思考结果灌输给每一个观众,而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影片中的思考来激发自己的思考。一步之遥不“重现生命”,拒绝依附于生命的幻觉。
如果把《一步之遥》当成一部普通的、现实的叙事作品,就会偏离它的评价体系。就像用“缺乏嚼劲”来否定一款好酒一样,毫无意义。
如果把《一步之遥》作为现代主义作品来欣赏,无疑称得上优秀。
《一步之遥》从来不想讲一个“20世纪初上海的真实故事”。它创造了一个梦幻、怪诞、疯狂空的房间;但在故事和人物身上却透露出冷静、认真甚至残忍。
这是我之一次看到来自中国的导演,用镜头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戏剧感。也是我之一次惊叹如此奇妙的跨界组合,大呼过瘾。毫无疑问姜文是自负的。他的目标从来就不是顶级的类型片,而是一直在针对布罗登、博格曼、德里达。
我敢肯定,如果姜文导演一部舞台剧作品,可能会比得上国内任何一个话剧导演。但他选择了电影,他的能力让《一步之遥》这部艺术电影进入主流商业银幕,可以说是作者电影,甚至是所有独立艺术的幸事,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曝光率和关注度。
作为一部不照顾大众审美的作品,《一步之遥》的艺术性无可非议。我也很反感推广过程中的营销噱头,这是对广大受众的不负责任。这是一部对观众有要求的电影。当它出现在以娱乐为之一目标的商业影院里,实在是格格不入。
但是,如果你已经看完了作者的片子,建议你再细细品味一遍,不要因为“没那么酷”就妄下定义。
艺术的作用从来不是消费,而是启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