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 *** 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 ***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从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 *** 作为中流砥柱岿然不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百年来,中国 *** 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正是因为中国 *** 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中国 *** 从1921年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2019年底的9191.4万多名党员,成长为世界上更大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 *** 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国 *** 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中国 *** 的不断发展。党的兴旺发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党的强大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发展进步,党就越发展壮大。
中国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驱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 *** 为代表的中国 *** 人就认识到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明确提出了“学习苏联”的思想。 *** 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这实际上包含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 *** 为代表的中国 *** 人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二大上, *** 深刻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全局性问题。自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 *** 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的。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改革开放,艰苦奋斗。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
中国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早在新中国成立时, *** 就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 ***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初, *** 就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 *** 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 *** 思想。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 *** 的领导”,在改革开放时期要加强党的领导。 *** 总书记指出,“中国 ***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在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确保国家统一、法律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发挥党的更大优势。"
中国 *** 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主要是因为中国 *** 能够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 *** 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 ***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并制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之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中国革命继续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这个路线和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所以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中国 *** 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 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了国家发展的总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正确路线,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认真分析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用70年时间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进而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一战略部署和基本路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 *** 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壮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征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
中国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中国 *** 的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发展,中国 *** 就越强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 *** 的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使其发挥主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要命题,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重大问题,主要包括七个方面。首先,它是一个准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第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夯实政治基础,紧贴更大的民心政治,把赢得民心、凝聚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坚定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四,培育政治生态,要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长期性工作,树正气、强基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第五,防范政治风险,要时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第六,永远保持真实的政治本色,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坚持,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第七,提高政治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把握方向、大势、大局,明辨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为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发展壮大提供重要保证。
第二,注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关于思想建党, *** 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出现精神缺钙、佝偻病;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他们信仰迷茫,精神失落”。对于制度治党, ***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强调“党内监督制度要与群众监督制度、舆论媒体监督制度、审计制度、法律监督制度、人大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同步”。
第三,坚持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更大的政治优势,党执政后更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突出群众路线教育,坚决反对“ *** ”,以“三严三实”要求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任其发展,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失去了根基、血脉和力量”。作风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形象,也关系到党群关系。我们党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下去,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民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变化。"
第四,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时代潮流,做时代推动者。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显著增加。我们要紧贴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善于在危机中孕育机遇,在变化中开创新局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在时代发展潮流中掌握主动,赢得发展。
(作者是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国家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王怀超·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