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内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这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和子期是什么时期的人
春秋时期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是中国古代的两位音乐家,在历史上以他们的友谊故事而闻名。以下是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琴师,他精通琴艺,但他的好友子期却早逝。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万分,辞官隐居,并燃烧自己的琴,宣布终止音乐活动,因为对他来说再弹琴已无同侪。
后来,伯牙在割席之日,挖了一块竹子, *** 成一把简陋的琴,并宴请朋友。除了子期之外,没有人能理解他的音乐。伯牙泪如泉涌,凄凉地悲叹着。他说:“应该知道,我在此刻弹奏的音乐只有子期一个人能够懂得。”
伯牙的故事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友谊之美。它强调了音乐的力量以及真诚和深沉的情感。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珍贵的传统故事之一,也体现了古人对真挚友谊和音乐艺术的追求和执着。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怎样的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两位著名的古代人物,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知音和友谊的经典象征。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是春秋时著名的琴师,善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这对知音的故事。后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