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来历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之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有多么遥远和庞大,都是从你脚下的之一步开始,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和积累的。
它强调了做事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能急功近利。不要因为目标过于遥远或困难就放弃或灰心丧气,要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不断地努力前行。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注意细节和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只有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正确,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因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每个细节,做好每件事情,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信念,它鼓励人们耐心、坚定、踏实地前行,注重细节和积累,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
从广义上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指一个人如果要去很远的地方就得从之一部开始,才能一步一步的走向远方。
从深度来说:是指一个人如果心里有着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就要即刻付出行动,只有行动才是达到目的的之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走一千里路,是从迈之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走千里路,也是从之一步开始走的,比喻脚下的路,即便走得再长,走得再远,只要脚踏实地的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就会迎来一路坦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分析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之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白居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