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川道:“逝者如斯?”?
长江东岸的四川,日夜奔流向东。所以,四川省被称为“四川”。真的有四条河吗?把灯点亮——它实际上并没有燃烧。
四川的中心城市在唐朝以前被称为“益州”。位于盆地内,域内水网纵横。但四川的“川”指的是马平川的“川”。
在宋代,国家的行政区划称为“道”,而不是“省”。天下分十五路。后来,四川包括“西川”和“夏溪”,所以它也被称为“夏川路”。
到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夏川路”分为益州路、利州路、子洲路、夔州路。这就是后来的“四川”。
周莉的一部分在元朝被划归陕西。夔州属于重庆奉节,重庆直辖后从四川分离出来。
结果今天的四川只剩下益州(成都地区)和子洲(绵阳和三台地区)。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甚至误认为是河中的“川”!
1.“消失”的四川“两江”四川古称益州。自秦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以来,两千多年来,益州(成都地区)一直是四川盆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只是在元朝以前,中国的行政区划中没有省的提法。
秦朝时,四川叫益州;唐朝时,四川叫建南路。不过当时建南路的管辖范围比现在大。除四川部分地区外,还包括甘肃文县、云南哀牢山和澜沧江、贵州北部部分地区。
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大致形成了后来所谓的“夏川路”,并在元代正式命名为四川省。明代四川省总面积一度达到57万平方公里,是四川行政管辖面积更大的时期。
在中国古代,汉中是进入四川盆地的必经之路,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以来,各路势力入蜀都要经过“汉中”。
因此,为了制衡四川地方势力,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将汉中划分为陕西省。在此之前,汉中一直属于“利州”。所以李州道在元朝的时候,大部分都分出去了。
最后分出来的是夔州,指的是重庆奉节地区。四川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成都是唯一的中心城市,很难完全辐射到周边地区。自元代或更早,重庆因靠近长江而成为四川重要的水运枢纽。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首都,接纳了大量由北方中心城市转移过来的工厂、学校和政治机构。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规模。
后来为了实现南水北调,修建三峡大坝,为了移民安置等问题,1997年6月重庆被定为直辖市。从此,四川又少了一条河。
二、四川的人文风情有人说,巴蜀其实是自古以来起源不同的两个民族。以益州(成都地区)为代表的四川人,在古代属于“蜀国”,重庆人在古代属于“巴国”。
蜀人依靠都江堰形成的冲击平原发展生产,巴人相对落后,是山地民族的后裔。所以两地的人性格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成都人有思想,感性;而重庆人,脾气火爆,直爽。
但如果单看外表,两地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外地人看到几个川渝人站在一起,一般不会觉得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有太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现在的川渝地区80%到90%以上的人都是清初移民的后代。重庆更特殊,历史上有八次移民。
之一次移民发生在公元前314年。秦国灭巴基斯坦后,驻扎在巴基斯坦。后来三国、两晋、北宋靖康、元朝红巾军起义时,全国都移民了。后来四川两次被湖广填平,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大后方,带来了大量移民。
现在川渝地区的人,祖上三代都不太可能找到“原住民”。只是平原文化和码头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两个地区的人性格上的一些差异。
但总的来说,四川人的性格是在大移民之后被重塑的。语言是民族方言的大杂烩,生活习惯也是整个国家的大杂烩。他们看起来都很相似。
那么,外地人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四川人呢?当然要听他们的讲话来判断,因为四川话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听他说话像四川人,他是四川人!
之前在宜昌有个朋友经常出差。她一说话就被说是四川人,于是说老家宜昌要划到四川去。当然,她这么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喜欢四川,她觉得它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都很吸引人。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四川因地形而自成一国。这个盆地有丰富的植物、动物和矿产资源。空这里气候湿润,水源丰富,非常适合隐居。当然也适合别有用心的人养兵。刘邦就是从这里打出来的,刘备也是,但是没有成功。
在一些动荡的年代,普通人活不下去了,就喜欢去四川开荒。明末清初,朝廷鼓励“流民”入川开垦荒地。一旦荒地被开垦,土地的所有权就属于农民了。
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四川,开荒种田、获取生活资源远比中原、西北容易。只要你有点头脑,随便在这里做个小贩,就能轻松做到生活自给自足。
况且四川人是移民的后代。几经变迁,终于安定下来,成为“乐天知命”,注重享受。整个地区的生活节奏比外面慢半拍。年轻人呆久了,会有很多变化。
四川本地人也觉得这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四川成了两个四川省,两个四川省的人再出去,给全国带来了“不许任何人入川”的警示。
标签四川其实指的是山川,不是河流。四川以前有四条路:益州路(成都地区)、利州路(汉中地区)、子洲路(三台)、夔州路(重庆奉节)。这四个地区统称为“夏川路”,所以它们也被称为四川。
元朝时,拨出一部分利州。1997年,夔州地区也被划入。结果今天的四川只有宜州和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