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生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以追求幸福、寻求快乐为目的。学习是最快的方法。
在全民识字的今天,读书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读完初中就不想继续读书了呢?
对于日常知识,初中知识完全够用。这里的知识是指生活中需要的知识,从简单的购物、家庭装修、日常开支计算、信件邮件的阅读和应用等。
既然初中的知识已经足够应付生活了,为什么还要努力去学更多的知识,甚至是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呢?
它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很多优秀的人很早就不上学了(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或者说,他们想上学却上不了),但这些人并没有停止学习。他们立即去了更广泛的社会学校,向更有权势的人学习。如果你有勇气,你也能做到。但是请不要因为这些人早就不上学了,就误认为他们很优秀。这就像认为拿破仑因为个子矮而出众一样。......
目录:
1.初中的知识就够了,为什么还努力学习?
2.智商和努力,通常后者更有效,但前者可以瞬间逆袭。
与知识相比,格局才是决定未来的因素。
4.逆境商通常和努力挂钩,挫折多的孩子不用担心。
5.读书没有起跑线,只剩下拼命线。
初中知识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了解初中知识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我们需要谈谈知识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否则这个问题就很难解释清楚。
还讲了初中知识里包含的日常行为。为什么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是因为人都是懒惰上进的生物。
为什么说人懒?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我们的进化已经从一开始的衣食无忧发展到今天的方便快捷。都是懒惰取得的进步。
如果我们熟悉历史,就会知道在古代,我们是被动求发展的。那就是在温饱安全的前提下思考。我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抵抗野生动物。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们解放双手。大量机器代替人手,产量开始出现过剩。人类从几千年的求温饱,正式进入了求懒的后期时代。
为什么工业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懒惰时代?工业时代解放了与天争食的局面,但工业革命并没有解放几千年的懒惰习惯。
工业革命前,除了体力劳动。大多数人用休息来保存能量,因为过多的运动会导致体内能量的流失。然而,工业带来的更多的生产能力并没有消除在消除饥饿的同时节约能源的本能,导致这种习惯永久保留在我们的基因中。
好好吃饭,想想 *** ,在没有生存危机之后。懒惰会让我们停止运动,过多的精力会慢慢变成思考如何快速享受。
人类的另一种思维“贪婪”会驱使我们开始占有更多,于是各种方便的日用品不断被发明出来。
你可能会问,这些发明不就是一种勤奋吗?他们是一种勤奋,但他们的勤奋是建立在懒惰和贪婪之上的。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可以享受所有的东西,而不需要工作或支付任何费用。在对生命、生命、医疗没有威胁的时候,还有人发明吗?为什么韩国人的幸福指数这么高?因为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
所以所有的现代发明都是基于懒惰而诞生的,为了更快更方便的为懒人服务。
汽车、飞机、轮船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自来水、电力、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作息时间。各种家用电器改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都是为懒惰服务的。
懒完了,接下来就是继续看书了。
《群居动物》这本书清楚地描述了人类的群居行为,人类是群居动物。与动物的习性不同,它们能够掌握学习,懂得思考和创造。
但是,人和动物是平等的,都是有竞争的。一只公狮子会占几只母狮子,一群狼会有一个狼王。这些都是贪婪的排外心理,人也有这种心理。只是表达方式进化了而已。回溯500年,人类的行为和动物是一样的。
从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不难看出,都是因为温饱而灭亡,都是因为武力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今天,世界上很少有战争,即使发生,也变成了思想的战争。不是个人动武的战争,更多的是各种高科技。
就像选狼王一样。以前是谁强谁就是王。但现在变成了谁的知识越多,未来能支配的资源就越多,能享受的懒惰行为就越多。
就算初中知识够了,人还是会继续拼命学习。只是为了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享受更多的社交便利。
智商和努力,通常后者更有效,但前者可以瞬间还手。孩子聪明与否取决于父母的遗传,而孩子将来是否有所成就取决于他的努力。当然,父母不聪明不一定代表孩子不聪明。科学还没有解开遗传密码。所以,孩子智商优秀与否,完全取决于他是突兀的,聪明的,还是普通的,男孩女孩都是概率问题。
智商高的孩子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上课从来不听课,下课经常到处玩。遇到问题可以很快解决,不需要像普通孩子一样天天学习。
这种孩子是上天的宠儿,但在日常生活中只占千分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大多数人,普通的孩子。
有人做过统计,每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录取概率低于中彩票,也就意味着能考上二本大学的孩子无疑是前者:现在高智商的孩子。
那么普通人能像他们一样进入这两所学校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充满艰辛。
为什么充满艰辛?所谓大道五十,天四十九,人难逃其一。
之一个是“努力”,毛丹中学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衡水一中肯定也更懂。或者世界各地的著名中学,你发现这些中学的孩子都是勤奋的孩子吗?
如果用努力来形容,那么毛丹中学和衡水中学的孩子们可以用拼命来形容。
99%的孩子都是普通普通的孩子,社会上那么多资源。要享受内在的资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说努力是唯一的出路?
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不是你以后能争取多少资源,而是你目前能摆脱多少人。
你在学校超过别人,意味着你以后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都是普通人,智商相差不大,所以要想有出路,只能努力超越别人。
你超越的不是他们的才华,只是代表和服务谁的表现。前者可以利用天赋把所有人都甩了,后者只能通过努力超越别人。
与知识相比,格局才是决定未来的因素。知识的多少并不决定未来的成就。知识量在18岁之前只能说是一个淘汰。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就看看这些问题。
1.为什么义务教育9年后就停止了?
2.“范跑跑”留下一堆学生不犯法,王宇却用敲诈手段帮老太太得逞?
3.为什么二孩政策后你紧跟并倡导素质教育,但最后你却要面对应试教育,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你都能想通,请跳到下一个。如果你也一脸迷茫,那么整体格局就需要拓宽了。
用一句话来形容以上三个问题,就是:一切都是靠稳定社会发展来改变的。
从稳定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无论以前的计划生育。时至今日,三孩政策,甚至6月1日新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为未来社会需求定制的。
因为未来劳动力会大量短缺,“二孩三孩”政策放开。因为未来缺乏大量的服务业,义务教育只能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以弥补未来社会的岗位不足。
在这里,我看到了幸福教育,素质教育,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看似无法理解的政策。实际上,定制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而做出的决定。
我们需要做的是。就是不断拓宽视野,完善格局。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那么当你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受益,能不能更快的教育孩子,更快的找到出路?
教孩子提高眼界,拓宽格局。即使你文化知识欠缺,你也可以在未来的任何时候快速超越别人。
你的格局等于你的财富,即使你的财富超过了你的格局。多余的也会被别人收割,所以未来的财富等于你自己的格局能力。
逆境商通常和努力挂钩,挫折多的孩子不用担心。现在的孩子都太宠自己的孩子了,用溺爱来形容都不为过。前两天儿子跑步的时候摔了一跤,手掌膝盖都是皮。他突然表现出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甚至当我去帮他的时候,他开始责怪我。
我忍不住问问题?我不是摔跤了吗?从小到大,我的膝盖好像只有冬天才完好无损,一般都是夏天受伤。就算摔了一跤被父母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因为这么一点伤寒就哭?
甚至在网上也不断发现有人因为一句批评而跳楼自杀,因为拿不到手机而绝食,为了一个玩具而辗转反侧。
是父母有问题,还是教育缺失?
回想我的童年,一般都是在大院里,在门口的草地上,在田野里度过的。现在的孩子已经被笼屋剥夺了逆商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挫折感差,逆商差,不愿意努力。
如果只注重学习能力,未来的成就也不会高多少。排除天生智商超群的孩子,否则锻炼逆商会成为活得更好的动力。
顺风航行的会被一点点风雨击倒,那些处处受阻的孩子。即使是暴风雨也很难让他们皱眉。不是谁生得比谁好,而是谁比谁受的挫折多。
犯错的黄金时期在婚前,童年是人一生中犯错的更好阶段。现在所有的父母都认为给予快乐是更好的童年,给予公司快乐是美好的童年。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的必要因素:挫折
昨天儿童节,女儿早就开始为自己准备了。从她的表演形式,到参与者,还有最后的剧本。都是我一个人做的,直到昨天才跟我说:爸爸,我准备的节目只拿了第二名,我们今天没有选6月1日的演出。
我听到这里才反应过来,原来孩子没被选中?于是我问孩子,那你今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去学校干什么?
女儿说四点半去学校补,因为选了班里准备的另一个节目。所以我需要为学校所有的孩子化妆和表演。
没必要在孩子长大后给他们制造挫折,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道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自己做,参与其中,鼓励他们行动。
只要孩子行动起来,参与进来,那么他们就会知道如何去面对。
如果以上的事情都是给孩子安排的,虽然参与其中。但是直接面对问题的机会比较少,没有问题之后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所以孩子不懂得努力,平时家长也不会放过。
家长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学校的问题怎么办?他们自己也不会解决。
读书再也没有起跑线,只剩下绝望线。五年前,很多家长都在争起跑线。直到现在,还是会有家长认为起跑线很重要。如果你是其中之一,请务必阅读以下内容。
为什么说现在读书没有起跑线?你需要的其实是一根网线。
有孩子上学的家长,管事的家长,手机里都会有两个软件,一个是作业帮助,一个是小源找题。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怕的障碍是什么?是老师的教育水平还是家庭的辅导能力?其实都很重要,但是互联网发达到今天。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拉平,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还记得小时候,从六年级开始的数学题我都不懂。父亲带我去老师家询问现场情况。结果我专心听了12分钟,花了一个小时才听懂。
回家看题目的时候,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所以忘了,不知所措。
现在的孩子不懂一个题目,打开手机拍照就能马上得到答案,而且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如果每个月有老师讲解,也可以提供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要说现在教育资源不平等,只能说我们的眼界确实不平等。要说父母文化知识不对等,只能说是责任不对等。
所以当各种知识都可以轻易获得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孩子努力学习的态度了。
一个问题是上课一个老师的方法,回家后我会学两个方法。然后你就领先别人了,虽然你的努力暂时体现不出来。但是当你步入社会,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差距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小学会有一部分学生缺课,有一半会有初中毕业生陪伴,高中毕业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等到了硕士,你会发现真的没有学生了,博士会更孤独。
这就是学习,一个不断淘汰别人的过程。这也是一条人生捷径,悄悄超越,获得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