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像如何摆放风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1976年,毛主席辞世,党和人民决定保留其遗体,于是开始着手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再三斟酌,终于选定了纪念堂的位置,开始着手修建,并用珍贵的汉白玉雕出了一座坐像。
可就在即将完工时,有人觉得坐像不够威严,专家也认为应当重建,最后还是韩福裕一句话,才把玉像保留了下来。
韩福裕究竟说了什么,竟能扭转众人态度?毛主席纪念堂又是如何一步步修建出来的呢?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由华国锋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很快就得出结论:
“要将毛主席的遗体长久保留下去。”
因此,当时医务人员赶忙前来对遗体进行了处理,随后在9月11日又举行了吊唁活动。
可是遗体也无法始终安放在人民大会堂,于是党中央最终决定,再修建一座毛主席纪念堂。
一开始,建筑专家们想把这座纪念堂建在风光优美的地方,比如说中南海、瀛台等等。
不过中南海毕竟是领导人们工作的地方,如果建在那里难免会影响正常党务和国务活动。
至于瀛台虽然风景清幽,也算闲置,但当年毕竟是慈禧用来囚禁光绪的地方,也不大合适。
北海和颐和园等地,也很快就从名单上划掉了,因为那是人民玩耍休闲的地方,气氛也不合。
在反复斟酌之后,专家们选择了香山,那里不仅是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而且环境也好。
唯一的不足,就是距离太远了,民众想要祭奠也不方便。
最终,建筑专家们索性决定,把毛主席纪念堂就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如此一来,它既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相呼应,也便于各地人民前来观瞻。
至于具体的位置,就定于原先中华门所在的地方。
那里不仅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还恰好在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之间,与之呼应,位置极佳。
由于时间紧凑,在选址的同时,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工作也展开了。
白天的时候人们会去现场勘测,晚上的时间则是用来设计方案,专家轮流休息,灯始终亮着。
纪念堂的设计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相当复杂,不仅要结合我国历史,还要符合主席气度。
简单来说,就是神圣庄严而不压抑,雄伟开阔而不疏离。
要坚决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统治者划清界限,体现出毛主席和人民一心,受人民爱戴的特征。
最终,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之下,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初稿完成了,细节上也被雕琢得尽善尽美。
比如说,纪念堂整体要呈现出正方形,要有八开间和重檐屋顶,以红花岗石为底,以汉白玉栏杆为点缀,还有汉白玉毛主席像等等。
听起来似乎简单,可由于当时技术受限,材料也少,因此在纪念堂的修建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毛主席汉白玉座像”。
根据图纸设计,将要摆放在纪念堂北大厅的毛主席汉白玉座像,光是高度就要达到3.45米。
为确保按时建成,国内著名汉白玉开采地房山县,需在4个月内至少挖出1500立方米玉石。
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工作人员直接在采石场附近安家。
挖石头、抽积水,披星戴月,最终仅三个月就开出了四千多立方米的玉石。
要知道,汉白玉一般都埋藏在岩层30米以下的位置,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挖出这么多,可见工作人员多么努力。
可就在工作人员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要建成那座毛主席汉白玉座像时,却有人建议推倒重来,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图纸选择上出了问题。
最开始,建筑师们设计出了上百份图纸,其中坐像、站像都有。
考虑到这座汉白玉像要摆在屋里,人们最终选择了坐像,选定后人们就开始开工了。
等到汉白玉像即将建成,才有人发现,毛主席的形象是翘着腿的,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够威严。
于是专家们在商量过后,决定推倒重建,还是韩福裕等人出面,这才拦了下来。
在他们看来,毛主席虽然翘着一条腿,但是整体看着却并不轻佻,反倒体现得轻松自然。
再加上这座汉白玉像本身就是摆在屋内的,人们到时候先去瞻仰,更会有一种亲切感。
至于汉白玉像不够“威严”这个问题,倒是很好解决,只要到时候在汉白玉像周边摆一圈鲜花就好了。
一方面,鲜花能够增强汉白玉像的亲切感,让游客见识到毛主席亲近人民的一面。
另一方面,鲜花能够突出人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也算是间接增加了一种威严感。
专家们听韩福裕一席话,觉得颇有道理,后来等到汉白玉像彻底建成,鲜花摆上去后,更是佩服。
因为那座毛主席汉白玉像,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能感觉到毛主席正坐在人民的对面,聆听人民的话语。
此外,韩福裕等人之所以要坚持保留这座汉白玉像,也有着力行节约的考量。
毕竟这座汉白玉像当时已经建出来了,若不能用,大概率只能推倒重建,这势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成本。
华国锋和邓小平等同志,在听了韩福裕等人的报告后,也觉得可以一试,这才有了纪念堂北大厅的那座汉白玉像。
除了汉白玉像之外,在北大厅里还有一幅巨型绒绣《祖国大地》。
那幅绒绣高6.6米,宽23.74米,配合4根大理石方柱以及110盏玻璃葵花灯,看起来非常漂亮,也为坐像增彩不少。
除了我们上面所介绍的北大厅外,毛主席纪念堂中还有很多厅室,比如说瞻仰厅、电影厅、南大厅、纪念室等等。
其中瞻仰厅,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安放毛主席遗体的地方。
1976年9月11日的吊唁活动中,由于设备不足,所以毛主席的遗体是敞放的。
后来为了更好的保存毛主席遗体,人们陆续设计出了玻璃馆、水晶棺,像如今所使用的就是水晶棺。
这种水晶棺的底座,是用泰山黑色花岩石打造的,至于棺盖,采用的则是高纯度水晶。
除此之外,那座水晶棺之中还内射灯光,在不对遗体进行化妆的情况下,就能展现出一种庄严的光泽。
至于电影厅,播放的是20分钟的影片《怀念》。
通过那部电影,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当初毛主席、周总理以及邓小平等革命领袖,当初是如何创下这一番丰功伟绩的。
南大厅与北大厅相呼应,也是毛主席纪念馆的出口大厅。
在那座大厅的大理石墙面上,我们能看到毛主席当初写下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以及10盆五针松。
与屋外的绿化植物不同的是,这些五针松全部装在由云南绿色彩花大理石打造出的花盆中。
能工巧匠们利用这些大理石的天然纹理,镌刻出了一些有重要革命意义的场地,比如说韶山、井冈山以及延安等等。
至于最后的纪念室,其实分为两类。
一类是1982年就开辟出的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以及朱德的革命业绩纪念室。
至于另一类,这是1999年才增设的邓小平、陈云革命纪念室。
这些纪念室,主要是为了纪念为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们。
当然,这里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场所”。
在2001年7月1日再度开放后,我们时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参观者,来到伟人的雕像前,高唱红色革命歌曲。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来这里进行入团和入党宣誓,举办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9月9日正式开放以来,40多年间至少有数亿人次的游客来过这里。
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尊重与敬佩,同时也彰显了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宣扬。
与此同时,党中央对毛主席纪念堂也极为重视,不仅专门派人进行管理,还在毛主席诞辰90周年时,由一众领导人集体前往瞻仰。
之后的毛主席诞辰100周年、110周年以及120周年也是一样,领导人们都去那里表达了深切缅怀。
由此可见,毛主席纪念堂对中国人民来说非常有意义,人们对毛主席的思念,在天安门前形成了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
除了毛主席纪念馆的那座汉白玉像外,我国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建过毛主席像。
比如说,1967年是清华大学所建的那座毛主席像,包括底座总高度达到了惊人的8米。
那一时期的塑像,基本上都是站像,大多是照着毛主席出行北戴河时留下的一张照片造的。
不过,毛主席本人对立塑像行为比较抵触,甚至公开批评道:
“此类是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还会刮起一阵浮夸风。”
随后,毛主席还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表示,要停止这类行为,由此可见,毛主席其实是不支持立像的。
后来全国各地的毛主席像,基本上都拆除了,只有少数一些极具纪念意义的被保留了下来。
甚至邓小平还曾说过:“建造纪念堂本身,就是违反了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
事实上,毛主席在去世前就已经明确留下指示,死后将他的遗体火化,骨灰可以撒在江河之中。
只不过在毛主席去世后,大家不得不考虑全国人民的意愿,最终选择了将遗体保留下来。
在一次对邓小平的采访中,法拉奇曾经问过,毛主席纪念堂以后是否会拆掉?
邓小平明确表示:
“已经有了的,不建议改,毛主席纪念堂会和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一样,一直保留下去。”
其实,无论是时常有人前去瞻仰的毛主席纪念堂,亦或者是其他地方留下来的毛主席像。
它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后人对毛主席的尊崇与纪念,同样还有后人对其精神的铭记与传承。
比如说,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徒步丈量25,000里后留下的“长征精神”。
这告诉我们,应当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位,以坚定的理想和信仰,朝着正义的目标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不畏险阻、不惧牺牲;应当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应当始终严守大局,遵循纪律;应当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为之奋斗,与之生死相依。
再比如说,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人遗留下来的“治国精神”。
很多人难以想象,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究竟朴素到了何种地步,毛主席一件睡衣穿几十年都不说了,就连开国大典上,他衣服的内衬都是破洞的。
数十年的战争后,国家物质条件比较落后,再遇上些自然灾害,人民就更难熬了。
为了带大家挺过去,毛主席等人以身作则,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沾荤腥。
后来条件好了,毛主席也不过偶尔吃一吃肉和鱼,周总理请客吃饭,也基本上都是清水面条,偶尔配些花生。
所以说,无论是毛主席纪念堂,还是里边摆放的汉白玉像,其实都不仅仅是在追悼和纪念毛主席,更是在纪念老一辈领导人,纪念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
惟愿革命精神长存,大家也能从这座纪念堂的故事中有所收获。
时时警醒,知晓和平的来之不易,懂得繁华的过往艰辛,与君共勉,一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