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亚联财 *** (亚联财 *** App申请条件)
贷款新规征求意见稿起草后不到半个月,浦发亚联财小贷公司15%股份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 *** , *** 方为国资背景的陆家嘴金融。
浦东亚联财小贷公司的控股股东是知名消费金融公司亚联财,其母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新鸿基公司。随着国有股东退出,小贷新规实施,新鸿基在内地的业务将何去何从?
国有资产退出
近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了两条关于产权交易的信息。一个是上海浦东新区亚联财 *** 有限公司(简称“浦东亚联财 *** ”)15%的股份在交易所挂牌 *** 。另一个是亚联财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亚联财咨询)15%股权上市 *** 。
据查,两家公司均由香港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简称亚洲联合财务)、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陆家嘴金融)、上海海外联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
从股权结构来看,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均为亚联财,持股比例均为70%;陆家嘴金融和上海海外联发实业各持有两家公司15%的股份。
根据交易公告,浦发亚联财小贷和上海亚联财咨询各15%股份捆绑 *** 。其中,浦发亚联财小贷 *** 价格约为2993.4万元,上海亚联财咨询 *** 价格为182.17万元,均属于平价 *** 。如果形成竞价,竞价的起拍价为两个项目的挂牌价之和,即3175.5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次股权 *** 均属于陆家嘴金融。据查,陆家嘴金融是a股上市公司陆家嘴(600663)的全资子公司,背后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国资委。
浦发亚联财小贷上半年净亏损9.7万。
除了国有股东陆家嘴,浦发亚联财小贷的控股股东是知名消费金融公司亚联财,母公司是新鸿基公司(00086。HK),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作为香港老牌金融机构,孙凯公司在内地主要依托亚洲联合金融的小贷公司开展消资业务。
众所周知,今年11月2日,银监会会同央行起草了《 *** *** 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对 *** 小贷业务流程中的风控制度、信息披露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
其中,跨省展业的 *** 小贷公司正式纳入银监会监管框架,不再是地方金融办的孩子。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 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业务。
同时,《办法》还规定, *** 小贷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亿,跨省经营的 *** 小贷不得低于50亿,货币资金必须一次性到位。对于已经创业的,需要重新办理 *** *** 业务资格等等。
根据上述转账信息,浦东亚联财小贷成立于2012年12月,注册资金2亿元。其业务规模和类型为“大型国有股份制企业”,经营范围为“发放贷款及相关咨询活动”。
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浦发亚联财小贷营收242.81万元,净亏损9.71万元。
如果公司下半年仍未扭亏为盈,那么与全年营收3888.06万元、净利润840.33万元相比,其业绩将与2019年相差甚远。
对于浦发亚太 *** 2020年业绩的剧变,新鸿基公司半年报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对亚太内地业务的影响,贷款账户进一步下降,内地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22%下降至19%,而年化净减值损失率和核销率均有所上升。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亚联财 *** 内地业务总贷款额为19.32亿港元,同比下降18.69%;新增贷款13.77亿港元,同比下降29.35%;净减值损失率由去年同期的14.5%上升至20.5%。
大陆业务何去何从?
业绩损失惨重的浦发亚联金融小贷,国有股东离开后谁来接手还是未知数。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国资背景对小贷公司有很好的信用背书,在融资上有很大优势。国资主体通常资金充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贷公司的资金实力。另外,一些国企有实体经济背景,对小贷公司的客户资源也有帮助。
事实上,由于其控股股东“亚联财”是香港上市的新鸿基公司成员,浦发亚联财小贷成为上海首家外资小贷公司。
根据Alianza官网显示,其旗下拥有多家 *** 公司。截至目前,“亚洲金融小额信贷”的版图已扩展至深圳、沈阳、重庆、天津、成都、云南(昆明)、大连、北京、武汉、上海、福州、哈尔滨、南宁、青岛、济南15个城市。
孙凯公司在内地的消钱业务主要依靠这些打着“亚联金融”旗号的小贷实体展业。但随着国有股东的流失,再加上新起草的小贷新规,新鸿基在中国的业务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新鸿基公司不仅在内地发展消费金融业务,而且与新鸿基地产也有一定关系。
1963年,冯景熙、郭得胜和李兆基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公司以新鸿基地产的名义上市,成为香港更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但在新鸿基地产上市前的1969年底,冯景熙卖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股份,成立了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和新鸿基财务公司,并于1983年在港交所上市。
如今的新鸿基公司,根据官网信息,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融资投资公司,成立于1969年。除了是消费金融公司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外,还是光大新鸿基有限公司的大股东,目前总资产约430亿港元。服务主要包括消费金融、按揭贷款、投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