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节气(夏季节气介绍)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的1月20日至21日之间。太阳位于东经120度。酷暑时节,汉族有喝茶、晒姜、烧香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说,“暑热分大小热,月初小,月中大,今犹热。”其气候特点是:“窦指丙为大暑,当时天气比小暑强得多,故名。”夏季节气在“三伏天”中的“仲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更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干旱、涝灾、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在很多地区也是最频繁的。
节气简介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就在第二个夏天前后。在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
酷暑常出现40℃的高温天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溺鼠”的谚语。我们应该注意防洪防涝。
《二十四节气》:“六月中旬,...热也是热的,分大的小的。月初小,月中大,现在犹热。”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更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旱、涝、风灾也最频繁,抢作物抢种子、抗旱除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节气的由来[1]
“大热”的节气是大热太阳到达经度120度的时候。“大暑”和“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季节。“大暑”就是酷热的意思。《二十四节气》:“六月中旬,...暑分大小,月初小,月中大,今犹热。”此时正值“仲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温带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一般来说,大暑节气是华南地区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更高的时期。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多、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最频繁的时期。酷暑也是雷暴最多的季节。有句谚语说:“东方无滴,西方不去。”意思是夏天的下午,如果东方出现闪电,这里就不会下雨。如果闪电在西边,马上就要下雨了,躲都来不及。人们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雨称为“西北雨”,形容为“西北雨,落在无车的路上。”“夏雨隔一垄”“夏雨隔一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往往这里下雨,那里晴天,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写道:“东方无晴天,西方有晴天。”
中国古代把暑分为三期:“一期烂草为萤火;静待泥土滋润暑热;下三次雨的时候。”世界上约有2000种萤火虫,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萤火虫把卵产在干草上,天热了,萤火虫就产卵出来,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化为烂草;第二次是天气变得闷热,土地潮湿。第三阶段是经常有大雷雨。这场大雨减弱了热量和湿度,天气开始向初秋过渡。
日期计算节气是在太阳子午线运行到120度时确定的,民间自己计算的一些具体时间可能会有一些误差。紫金山天文台负责中国历法的编制和发布,以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鉴》为标准正式出版,并以历法数据的形式向公众发布。具体日期以紫金山天文台计算为准。
通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数,D=0.2422,L=闰年,21世纪C=22.83,20世纪C = 23.65。比如:2088年大暑的日期=[88×0.2422+22.83]-[88/4]= 44-22 = 22,大暑发生在7月22日。
例外:1922年加1天的计算结果。
气候特征酷热
大家都知道“热的发烫”。夏天的高温通常在三伏左右。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全国各地温差并不大。正好符合一句谚语:“九月寒,盛夏热”。暑比暑更热,顾名思义。根据1971-2000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统计30年8月份的极端更高气温可以看出,部分省区7月份的极端更高气温出现在7月下旬,而大部分省区8月份的极端更高气温都出现在8月上旬,恰好出现在7-8月的酷暑期。
古书上说,“更大者,极热也。”炎热程度从小到大,酷暑过后就是立秋,正好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可见酷暑中的炎热程度。
台风
“风如山,雨如河。”陆游生动地描述了台风来袭时的壮观景象。在热带气旋家族中,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破坏力不言而喻。因此,他们自然成为夏季天气舞台上的主角。
根据1951-1995年45年热带气旋统计,平均每年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最多的一年(1971年)有12个,登陆最少的一年(1951年和1998年)只有3个。7月登陆我国沿海的热带气旋与9月一样多,平均1.9个;8月排名第二,平均1.8次落地。
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干旱
长江中下游等地,除青藏高原和东北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在我们公司很常见,40℃的极热也不少见。三大名灶:南京、武汉、重庆也是酷暑前后更受欢迎的。比“三把火”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安庆、九江。最热的地方每年都不一样。2003年6-8月最热的城市是福州、杭州、长沙和南昌。当然,最热的“火炉”还是属于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酷暑前后,午后气温往往在40℃以上。生活在新疆的清代诗人小雄在他的诗集《西疆杂记》中写道,“当你试图将面饼粘在砖墙上时,它会在短时间内被烧焦,烈日炎炎,令人敬畏。”可见“火焰山”的名声确实名不虚传。
酷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光照不足,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持续出现的长时间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长江中下游有一句农耕谚语:“五天不下雨有点旱,十天不下雨有点大旱,一月不下雨没有烟”。可见,高温少雨是夏旱形成的产卵条件,夏旱地区持续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部洪涝。除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抗旱,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抗旱。
其实夏旱不是每年都有。如果盛夏副热带高压弱,南方或长江中下游有一到两个台风,或者时不时有一些雷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的伏旱。
北方汛期“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
所谓“七上八下”,是指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华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黄淮地区(山东、河南)、东南地区以及地处黄土高原的陕甘宁部分地区等我国北方暴雨天气相对集中的时期。因此,“七下八上”成了防汛关键期的代名词。
在这期间,北方地区往往湿热,只有当北方的冷空气空与来自南方或东海的暖湿气流配合良好时,一两场像样的暴雨才能缓解夏季的炎热。暴雨经常为这些地区的农作物补充急需的水分,但如果同时出现强对流天气和雨水过多,往往会发生局部洪水和泥石流。
节气习俗今年22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酷暑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各地旱涝风灾最频繁,抢作物抢种子、抗旱排涝等农业活动比较繁重。尽管如此,“精致”的中国人仍然不忘在繁忙的日子里抽出时间,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炎热的夏天里珍藏着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夏节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个季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比如粤东南方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炎炎吃仙草,活得像神仙一样,永远不会老。在中国台湾省,人们习惯在炎热的夏天吃菠萝,因为这个时候的菠萝是最美味的,它们有破坏内热的作用。
相反,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炎热的夏天吃热食。比如福建莆田人想吃荔枝、羊肉、米粒“消暑”。湘中、湘北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雏。在湘东南,也有炎夏吃姜的习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要医生处方”。
喝夏天的羊
《饮夏羊》鲁南在酷暑来临的日子,有“饮夏羊”(即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很多市民在这大热天去当地的羊肉汤馆“喝夏羊”。
枣庄吃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耕和气候有关。枣庄是著名的小麦产区。进去的时候,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的时候。这是一个短暂的休耕期。初夏,人累。该是休息和享受的时候了。农村有什么好吃的?那就是吃一个新麦馍。狠心一点,杀一只羊,自己不想吃,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来,带着外甥和狗,回娘家,吃新麦包子,喝羊肉汤。你女儿带回来,我家也拉不回来。我们还蒸了新的馒头,还杀了一只羊。我们也把女儿带回去吃羊。于是就成了民俗。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夏季食用时营养水平更高。在三伏天,热量积聚在人体内。这时候喝羊肉汤和辣椒油、醋、蒜进肚子,难免全身冒汗。这种汗液可以带走你内脏积累的热量,排出体内毒素,对身体非常有益。
浙江送“夏船”
送“五圣”出海,送至夏季,以保平安,是浙江沿海,尤其是台州许多渔村的传统民俗。欢送“大夏船”时,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5]
在浙江台州沿海,送“暑舟”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夏船”完全是按照老式三桅帆船的缩小比例建造的。它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它承载着各种牺牲。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夏船”上街,鼓声和鞭炮齐鸣,人们站在街道两旁祈福。“大夏船”最后被运到码头,进行一系列的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夏船”被渔船拖出渔港,然后点燃在海面上,任其沉浮,以此来祝福人们丰收、健康的生活。台州椒江人也有在暑假吃生姜汁调蛋的习俗。姜汁可以排除体内湿气,姜汁可以调蛋“补人”。有些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这意味着它可以壮阳。
福建吃荔枝“太辣”
福建
莆田荔枝人有在暑热时吃荔枝、羊肉、米粒的习俗,称为“暑过度”。荔枝含有果糖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丰富,吃新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把新鲜的荔枝泡在冰冷的井水里,等暑气一到就拿出来品尝。这时候吃荔枝是最惬意的,也是最滋补的。所以有人说,夏天热的时候吃荔枝和吃人参的营养价值一样。
暖羊汤是莆田的特色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宰杀后,把羊身上的毛和脏东西去掉,把整只羊放在烧开的锅里,把它烧热,捞起放在一个大陶罐里,然后把锅里的烧开的汤注入,浸泡一定时间后拿出来卖。吃的时候,把羊肉切成块。肉嫩、脆、好吃。
大米酒糟是将大米与白米曲混合发酵,彻底熟化成酒糟;大热天的,切块,加点红糖煮。据说可以“补元气”。在夏季炎热的日子里,亲戚朋友之间经常使用荔枝和绵羊。
吃肉的礼物。
广东酷暑吃“仙草”。
烧仙草广东很多地方在炎热的夏天都有“吃仙草”的习俗。凉粉草又名仙草、仙草,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因其神奇的解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干燥后的茎叶可制成仙草,在广东称为凉粉,是一种消暑甜品。
淫羊藿本身也可以入药。民间谚语:六月炎炎吃仙草,活得像神仙一样永远不老。烧草是台湾省著名的小吃之一。有两种吃法:冷食和热食。仙草的外观和味道与粤港澳地区另一种流行小吃龟苓膏相似,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是孕妇应该避免这种食物。
台湾省大热吃菠萝。
在菠萝的夏天,中国台湾省有吃菠萝的习俗。人们认为这个季节的菠萝是更好的。此外,菠萝在闽南语中的发音与“旺来”相同,因此也被用作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酷暑前后,是农历正月十五,台湾省也叫“半年节”。由于农历十五是一年的一半,所以这一天拜神后,全家人会在一起过“半年圆”。半年轮是用糯米磨成粉再擦上红面,大部分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团圆和甜蜜。
据民俗专家介绍,各种有趣的夏季习俗反映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也为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饮食与健康夏天吃什么可以防晒?
全麦食品作为主食,防晒效果很好。丰富的维生素B能有效提高皮肤对阳光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减少色素沉着;而且全麦是粗纤维食物,有清除体内堆积毒素的作用,可以减少黑斑的形成。
单就防晒能力而言,番茄是防晒能力最强的食物。研究发现,西红柿富含抗氧化剂番茄红素,每天摄入16毫克番茄红素,可使晒伤的危险系数降低40%。所以,如果不想被晒黑,不妨多吃点西红柿。煮熟的西红柿比生的好。
胡萝卜、芒果、木瓜、红薯、南瓜等。,大多含有大量胡萝卜素等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抗氧化,增强皮肤抵抗力。类似这种效果的还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建议每天吃2-3份水果,其中一种是c含量高的猕猴桃、草莓或柑橘。
坚果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也相当有利于夏天的防晒,可以由内而外的软化皮肤,防止皱纹,保湿,让皮肤看起来更年轻。但是不要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改善皮肤一般需要30天。
除了番茄红素、维生素B、胡萝卜素、不饱和脂肪具有防晒功能外,补充水分也是非常可靠的防晒建议。在这方面,西瓜当然是首选。据了解,吃西瓜不仅能补充人体水分,还含有多种具有皮肤生理活性的氨基酸,对面部皮肤有很好的保湿、滋养、防晒、美白作用。
虽然《防晒吃什么》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一些夏季防晒的建议,但是其他必要的防晒措施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只有注重“内养”和“外用”,才能清凉一夏,不怕日晒。
有哪些疾病适合在暑季治疗?
暑热是气温更高,阳气更高的季节。保健中常说“冬病夏治”。因此,对于那些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此时正是治疗的更佳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尤其是夏天要调养,重在防治。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具体方法是服用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一天两次,每次一粒,一个月。外敷可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关爱和12克,甘遂10克。它们被磨成细粉,与姜汁混合,分成六份。每次取一部分,铺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背部的舒菲、心俞、舒歌穴或两侧的舒菲、白老、高俞穴上,用胶带粘住。一般粘贴4-6小时即可。如果有灼痛感,可以提前去除。如果有局部瘙痒或温热舒适,可以再贴几个小时。需要注意的是,每三伏天(夏季三伏天)贴一次,一年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少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2]。
饮食要补禽肉。
夏季家禽补剂:冬季39,夏季3。禽肉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矿物质。与畜肉相比,它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是一种优质蛋白质[4]。
民间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吃热了的小鸡。肉鸡是指刚刚成熟但尚未配种,还不会打鸣的小公鸡。或者一只三个月内重一至一磅半,从未繁育过的小公鸡。后来,还有一种特殊的品种,叫小鸡。鸡肉中含有一定量的生长激素,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鸭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禽。每100克鸭肉含蛋白质16.5克,脂肪7.5克,钙、磷、铁、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因常年生活在水中,性凉,有养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活血,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效。尤其是经过一冬一春的喂养,老鸭的骨骼更加强壮,肌肉更加饱满。可用于治疗水肿、阴虚失眠、疮毒、癫痫等症。在名医别录中,鸭肉被称为“灵丹妙药”,滋补上品。民间也有“老鸭胜夏进补”的说法。老鸭炖的时候可以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可以补虚、解暑、壮阳。炖汤中加入芡实、薏米,具有更好的壮阳、健脾、祛湿、开胃的功效。
鸽你肉性平,有补肝肾、补气血、祛风解毒、补气血、宁心安神的功效。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和神经衰弱者。
吃姜暖胃,增进食欲。
所谓“一切为民而生”。暑热期间,市民应多吃丝瓜、西兰花、茄子等时令蔬菜。夏天很热,出汗很多,脾胃活动比较差。这个时候,人会感到疲倦,没有食欲。胡爱山具有健脾和胃、益气补肾的作用。多吃胡爱山等益气养阴的食物,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使人精力充沛。如果你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更好吃南瓜。南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脂肪含量较低。多吃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另外,南瓜可以排毒养颜,爱美的女士们一定不能错过。如果你觉得炖汤很麻烦,不妨试试这种清汤,三两下就可以煮(“滚”)了。像胡萝卜和红枣这样的红色食物对心脏也有好处。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气。你可以尝试一些菜肴,如生姜炒牛肉和生姜炒木耳。但是吃姜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更好不要在晚上吃。
花夏粥,益气解暑。
在夏季,利用饮食的营养功能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理是基于夏季的气候特点。由于夏季气候炎热,容易伤津耗气,所以经常可以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去,食随”的说法,“肉、果、菜、食尽”。名医李时珍特别提倡药粥养生。他说:“每天吃一大碗粥,空肚子就空了,可以补一补。滋补品不细,但是极其软腻。是更好的吃法。”药膳粥适合老人、小孩和脾胃功能较弱的人食用。所以古人说“天下之一补人之物是粥”,“两次米食胜过一大包肾气”。《医学六书》称赞:“粳米粥是一种生化滋补仙丹,糯米粥是暖胃益气的奇品”。可见粥对人的重要。药膳粥虽然对人体有益,但也不是万能的。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和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配制成粥,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医学界公认,粥能补阴生津、生津止渴、健脾胃、补虚损,最适合滋补人群。长时间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熬粥,可以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破坏以及维生素的损失,并使一些矿物质溶于汤中,使粥更有营养。
在夏季的节日里,典型的“夏粥”可以是绿豆百合粥、西瓜崔屹粥和薏苡仁粥。这些成分具有补气、消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市民安全度夏。药膳粥适合老人、小孩和脾胃功能较弱的人食用。如果在暑热喝粥,可以放一些大拇指山药、茯苓等药材,祛湿效果会更好。
另外,多吃凉的食物。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甜的咸的都可以,很适合吃。多吃水果也有利于防暑。酷暑前后一个月,鳝鱼更好。能补肝脾,祛风湿。既能预防夏季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又能保护心血管系统。暑热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季节,饮食要清淡。
健康专家提醒,酷暑前后要注意饮食调节。要清淡多样,多吃营养丰富的蔬果和蛋白质,适当吃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
喝凉开水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俗话说“人是水做的”,这话不无道理。水占人体体重的70%左右,传统养生方法高度推荐喝凉开水。实验结果还表明。一杯普通水烧开后,盖上盖子,冷却至室温。这种冷开水在煮沸和冷却的过程中,氯气比普通天然水减少1/2,水的表面张力、密度、粘度、电导率等物理化学特性,都发生了变化,和生物活性细胞中的水很像,所以很容易通过细胞,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据民间经验和实验结果,每天早上喝一杯凉开水,几年后,会有神奇的长寿。日本医学家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了一项调查。坚持五年每天早上喝一杯凉开水的人,82%的人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动。他们一天能走10公里。在这些人中,他们从未生过大病。因此,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是千真万确的。除了水、酒、汤、果汁等。可以称之为饮料。合理的选择可以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适合“慢”运动
因为酷暑前后气温比较高,加上南方的天气往往闷热潮湿,让人感觉不舒服。即使出汗也解决不了困热,反而更容易中暑。所以,酷暑养生首先要避免闷热天气过度劳累,尽量少出门,少活动。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排出去,尽量在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早晚散步等适度的运动。
健康专家提醒,三伏天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中年人应避免过度消耗体力的运动,如快跑、器械运动等。,盛夏高温锻炼时。
对年轻人来说,游泳是夏天的首选运动。据悉,游泳运动后,可以充分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体内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旺盛,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改善肺气肿有很好的效果。游泳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心脏的功能,减少代谢废物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但即便如此,游泳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更好选择在早上或晚上,不宜在饭后一小时内进行。游泳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抽筋和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