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 视频
元宵自古就是北方地域的特色,作为“晋祠四宝”之一“元宵蛋蛋”的晋祠桂花元宵,从曾经的街头小吃到现如今排队都怕买不到的,人们的最爱。
晋祠桂花元宵火了。
桂花元宵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传说,西汉初期,平定“诸吕之乱”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为稳定汉室江山,决定迎接代王刘恒进京即位,史称汉文帝。
登基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文帝心中高兴,便夜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深夜回宫,文帝觉得腹中饥饿,便让宫女煮了一锅晋阳的美食糯米团,众人食后都说美味,纷纷问其名。
文帝兴奋之余,脱口而出元月之“元”,夜宵之“宵”,将其命名为“元宵”。
自此以后,文帝口谕“元宵”便逐渐传到民间,形成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
之后,文帝下旨,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从此,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滚”出好滋味晋祠桂花元宵与其它元宵的不同在于,它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和传统工艺。
制作晋祠桂花元宵的面就是晋祠当地的江米。
它的制作过程,“一泡、二淘、三晾、磨米、做馅、滚制……”十几道工序,需要五六天才能做成,一步也不能少。
其中制作馅料最关键,也是晋祠桂花元宵的灵魂。
从炒到凉,考验的是师傅们的技术,炒得浅了味不香,炒得过了也不行;晾得太干一切就碎,晾不够时间切不成型。
馅制好后,就是“滚”。
不同于南方的汤圆,太原本土元宵都是“滚”出来的,经过“六蘸六滚”确保元宵既瓷实而又软筋。
晋祠桂花元宵口感糯香,有桂花馅儿、玫瑰馅儿、黑芝麻馅儿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作为晋祠桂花元传承人的韩家与元宵的缘分,可以追溯到韩福元的曾祖父韩国富。特别是韩福元的祖父韩振业与父亲韩海海在民国时期就创设了“自立成”字号,专门制作经营元宵和烧饼,在晋祠一代小有名气。
耳濡目染,韩福元的手艺自然也是熟稔于心。
韩福元作为晋祠桂花元宵传统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在保留传统元宵制作的同时,他还开发和创新了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元宵,还研制了多种滚制元宵的方法。
“老太原”就认这一口上世纪90年代,每到春节前后,晋祠周边村民必扶老携幼聚在村中石碾前磨制米面、制作元宵。“当时,很多商贩走街串巷售卖晋祠桂花元宵,随着城市扩张,传统农村生活模式打破,沿街叫卖的销售景象不再,但元宵节排队买晋祠桂花元宵,早已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从小就吃这元宵,晋祠桂花元宵味好,元宵皮比别的元宵还好吃。
还有人早已定居南方,仍对晋祠桂花元宵念念不忘,会托人或通过快递来买元宵。
还有人看了晋祠桂花元宵的视频,专程开车来买,晋祠桂花元宵料好,馅足,一口吃下去越嚼越香,咱“老太原”都认这一口。
元宵佳节,来一碗圆滚滚、白亮亮的地道晋祠桂花元宵,那滋味软糯清香有嚼头,你还不来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