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的父亲(马东:我的父亲马季)
上图是相声演员马季和儿子马东在他怀里。
在音韵的世界里,继承父业似乎是一道风景。而相声大师马季却亲手扼杀了儿子马东和相声的命运,并为此而庆幸。
站在不同的时代,马季左转,马东右转。
马季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
那是2006年的冬天,72岁的马季因为心脏骤停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我非常喜欢这种艺术,我非常讨厌这支球队。”至于他的职业,马季先生在世时是这样说的。
这是他的心里话,得罪了很多人。他能克服音韵界的一些陋习,但又担心儿子随波逐流。
在音韵的世界里,继承父业似乎是一道风景。而相声大师马季却亲手扼杀了儿子马东和相声的命运,并为此而庆幸。
站在不同的时代,马季左转,马东右转。
对于他们火热的生活,父子俩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小时候的马季和马东。
作为《马季》中承前启后的人物,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写讽刺相声,即使后来很多演员放弃了,他依然坚持。
如果没有讽刺,相声就变得苍白无力。
他一生发表了300多部相声作品,这在世界相声界是极为罕见的。
马季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老师侯;另一方面,由于电台说唱团得天独厚的条件,电台经常录制相声演员创作的作品进行广播。
青年马季和侯
马季年轻的时候产量极高,作品也经常出现在电台,所以知名度越来越高。
马季最红的时候,他一上台就充满了笑声。
“好久不见老朋友了……”刚一出场,下面就是掌声。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马季沉浸在相声的世界里的时候,相声成了“四老”,不能再说了。
1967年,马季遇到了他后来的妻子阿波罗。当时海报满天飞,马季很紧张。他想,不妨先把自己最坏的一面摆在对方面前。
之一次约会,马季带着阿波罗去了电台说唱团的粉楼,看了批评他的海报。
后来马东一直认为父亲的这一招很高明,是一种“真正的名人都有自己的浪漫情怀”的浪漫。
年轻的马季
嫩江下放的那段时间,马季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连队做饭。后来被调到河南周口。
很多相声演员聚在一起,大家都觉得相声不能再说了,都在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马季坚信,一定还有机会说相声。
那段时间,马季默默写下了《友谊颂》。有一天,他和朋友被通知去参加五一游园会,整个表演被当时的新闻记者录了下来。
那是1973年,很多年轻人认为相声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后来,马季在获得相声终身成就奖的致辞中说:“在那个没有笑声的年代,我依然能给大家带来笑声。”
在许眼里,马季可不是一般的父亲。
从小就生活在父亲“名人光环”的阴影下。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小马季”。
马东很小的时候,父母没时间照顾他,就把他寄养了。
还有马季小时候的马东。
有一年,马季去寄养家庭探望3岁的儿子。他姑姑叫他:“小马东,你说谁来了?”
正在玩耍的马东立刻从桌子底下爬了出来,给父亲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喊道:“叔叔好!”
马季的眼泪瞬间流了出来,这是许一生中唯一一次看到坚强的父亲流泪。
最让马东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小学一年级。放学回家,他爸爸问他:“老师留了什么作业?”
从那以后,马季再也没有问过儿子的学习情况,甚至偶尔会说“你小学几年级了?”
在许东心里,父亲有些冷漠。他回家后从不照顾自己。他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艺术家,三句话不离工作岗位。
马季的老婆心里有很多委屈,但是很支持他。她认为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
1984年春晚马季相声《宇宙香烟》。
没人管,这对于十几岁的马东来说是好事,因为更自由了。从小痴迷《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书成了他更大的爱好。
马季一直在教儿子马东发挥其他本事:“你老人家以后别吃相声,没好处的。”
马东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整天都在接触。他经常偷偷看他父亲创作的书。四岁半就能背诵整本快板书《奇袭白虎传》。
当时马季吓了一跳,后来才从广播里得知儿子上学了。
年轻的时候,马东对相声也有一些理解和看法。马季曾经写过一个流行的笑话叫地名学。
写完后,他让儿子听一听这段话。
马季的妻子坐在那里,马季开始看书。说完,这位女士摇了摇头;至于马东,马季把他当小孩子,不懂。结果他说:“不周到。”
马东当时才十几岁,对语言的艺术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这种情况下,马季平时尽量不在儿子面前学相声。当和赵岩回家说相声时,如果他们发现徐在偷听,马季会立即把他赶出去。
从左至右:姜昆、赵岩、马季
“现在让他好好学习。至于要不要说相声,等他长大了再说。”马季说。他希望儿子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受父亲太多的影响。
我在马东上中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想学曲艺,他去曲艺团当三陪。
当老师问他:“你爸爸是谁?”马东说我爸爸是马季,在场的老师都站了起来,脸上流露出敬畏。
但马东长大后,总是避而不谈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大名鼎鼎的父亲。在他看来,那些光环毫无用处。
马李三和马季
对于家庭,他只提到了当年在学校的类似经历,还经常被阻止讲一段相声。
1986年,马东带着父亲给的3万块钱,去了澳大利亚读计算机专业。
那是80年代,知识分子沉浸在诗歌里。然而,18岁的马东还没来得及体验那段浪漫的恋情,就开始了他的社交之旅。
在澳大利亚,他当过杂工,搬过桌子,洗过盘子,甚至加工过袋鼠睾丸。......
吃了不少苦头的马东对大家说:“澳洲不适合年轻人。”
在澳洲的十年里,他只见过父亲马季三次。对于马东来说,父亲对他的影响毋庸置疑。
离开故土的这些年来,他远远地看着父亲,心想:
“如果他是别人的父亲,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季与冯巩
1987年春晚舞台上,马季与冯巩、刘维、赵岩等弟子一起表演的相声《五官争功》,以其新颖的形式和精妙的文学构思轰动全国,给人以新的思考。
“五官在我头上是通体的,是一体的!谁先谁后?谁获得一等奖?我说不准……”
马季相声《五面争功》
然而,就在53岁的马季再次迎来相声事业巅峰的时候,他却突发大面积心脏血栓,住院三个月,期间报了三次重症。
回忆起父亲马季病重住院的那段时间,马东说,“他一直很开心,精神状态很好。”
1996年,是马季最后一次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
从此,桃李满天下的老先生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虽然他的生活平静而简单,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热爱的相声事业。
马季和赵岩
今年,62岁的马季受邀到澳大利亚演出。
马东离开简陋的郊区,来到城市,和父亲住在一起。
他发现悉尼的生活并不像他那个角落那么单调,他觉得自己“1号30号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日子”已经没有什么可继续的了。
相比之下,父亲的人生就叫人生,那种深深的边缘感让27岁的马东毅然决定回国,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从事电视工作。
那时,美国的“奥普拉·温弗瑞秀”节目诞生了。随意轻松的形式让这个在相声语言世界里长大的孩子耳目一新,他想投身于这个领域。
他马上把这个想法透露给父亲,但马季当时并没有当真,心想:年轻人嘛,想法总是会变的。
他只是没想到许会坚持下去,而且做得恰到好处。
回国后,马学成投身电视行业。他的之一个节目是《有话说》。看完这个节目,马季觉得儿子付出了很多努力,进步很大,心里无比自豪。
《有话说》节目组,左二是马东。
2001年,马东加盟央视,担任《挑战主持人》的制片人,他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让大家耳目一新。
那句“也许你很委屈,也许你很不满,但是你被淘汰了”让观众印象深刻。
他更长的时间是在央视主持《文化访谈》。从2004年开始,他工作了7年。
文化采访承担着文化舆论宣传的任务。受限于节目属性,节目收视率平平,排在中央3套的后三分之一,有时甚至垫底。
虽然收视率不尽如人意,但身兼 *** 人和主持人的马东却很用心。为了一个面试,他经常熬夜读十几万字。
与27岁成名的父亲马季相比,马东人在不迷茫的时候,依然无法成为“腕”,过着“腕”的生活。
他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名望之下,但他没有利用这一点。
这是马东自己的选择。他从来不想走和他父亲一样的人生道路。马季的爸爸在相声的舞台上谈笑风生,马东的儿子在互联网时代日子不好过。
时代给了父子不同的分叉,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看到儿子后来的成就,马季更加庆幸自己用相声割断了儿子的命运,因为这是他选择并努力成就的事业。
步入晚年后,马季回忆起自己的相声经历,感慨万千。
50年来,姜昆、冯巩等大牌都是他的徒弟,有起有落,但苦难占了一大半,还有无数的艰辛和诱惑。
马季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我担心音响行业没有接班人,一些搞相声的不老老实实去玩影视;有的相声人十几年只能说一段;还有一些人名义上挂在群里,实际上和影视公司签约,随时等着拍电视剧。这种情况能接手相声班吗?”
所以,他不希望儿子再走这条路。
马季和他的弟子
去世的前一天晚上,马季还在修改作品,因为他深爱着相声的创作。
2006年12月20日,72岁的马季因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追悼会上,许说:
“我希望你不要哭,不要流泪。父亲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听完他的相声后观众的掌声。所以,今天应该是父亲一生的最后谢幕。”
说着,许自己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他父亲走的那么突然,他觉得两个人的父子情谊不应该这么早就结束。
谈到马季的离去,常包华先生感叹道,“他带走了很多财富。”
父亲去世后,悲痛中,马东觉得很难继续主持综艺节目。他离开了挑战主持人的舞台。随后几年,他一边做“文化访谈”,一边整理父亲的手稿。
2009年央视春晚,马东登上春晚舞台,之一次“承父业”,说出了“新五面争功”的相声。
马东表演相声《新五面争功》
虽然《之一次》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良好反响,但马东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绝不会因为它而转行:
“我很欣赏《新五官科争功》的表演,但恐怕只是一个段子,也算是对父亲的纪念吧。虽然我从小就是在相声的氛围中长大的,但是我父亲一直让我远离相声,他不希望我这样。”
2012年,44岁的马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离开了央视这个他工作了12年的地方。
他说他会“洗清”自己。后来,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加入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全面负责内容剪辑和 *** 。
后来离开爱奇艺,创办了自己的咪咕传媒,并出任CEO。
就像当初离开央视,很多人不解,他却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这一年,马东47岁。
在和年轻人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第五年的徐东觉得自己变年轻了。作为创业者,他身体柔软,主动把自己揉成各种形状,放进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里。
他循规蹈矩,时而开明,时而贪玩。
从《七霸说》到《乐队的夏天》,马东在自己擅长的综艺领域创造了新的活力。
《七霸说》一炮而红,这个有眼袋的中年男人一瞬间在网上红了起来。节目贯穿了人们对当前时代存在的问题的思考,这与大众之间的同理心有关。
任何事情,《七八说》都可以讲两个小时,但是还没有结论。
这对徐来说已经足够了。他经常在节目中说“这只是一次谈话,足以引起你的思考”。
演员可以过很多不同的生活,辩手是意识形态的演员。
很多时候他们讨论的东西可能没有那么前瞻性,但这并不妨碍Qipa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马东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总能给自己注入新鲜血液。
对他来说,新鲜的界限会让他感到些许快乐,多巴胺会更旺盛,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9年夏天,马东将目光投向摇滚领域,推出原创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
在现在的环境下谈摇滚乐需要勇气;帮助一个摇滚乐队争取更好的生活和收入是需要勇气的。
这种勇气是双向挤出来的,马东印象深刻。
节目邀请了31支不同音乐风格的乐队,包括Face、New Pants、Turtle先生等。作为一个“五音不全”的人,马东深挖乐队背后的故事,让这个原本只在地下的老牌摇滚乐队走向地面。
乌龟先生
在中国,乐队节目尝试过很多次,结果要么失败,要么变成了一场闹剧。但是,马东成功地将摇滚乐带到了更多人的视线中。
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心中从未失落的人文情怀。
然而,当记者问到“乐队文化”这几个字时,他立刻拒绝了:
“我们不要轻易说文化这个词。至少在我的文化看来,不是愿望,也不是过程。这是最终沉淀的结果。现在所谓的文化,曾经是一种娱乐产品。是娱乐人的本能,也是心理接受成本更低的。”
在某种程度上,他似乎在贬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说玄学的话。他年轻的时候都不谈他们,更别说现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电视到 *** ,马东的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内容创作,正是过去的积累让他对好的内容很敏感。如果在央视做文化脱口秀的马东是有人文情怀,想捍卫真理的主持人。那么在《七八说》中,幽默又敲木鱼的马东,显然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用戏谑包裹自己,拥抱世界的各种颜色。
2016年5月,很少参加辩论的马东在《齐帕的故事》中谈到了自己的父亲马季。
此时,距离马季先生离开已经过去了10年。
他说父亲去世后,他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他一直觉得父亲没有离开。
直到三年后的一个梦,他梦见父亲对自己说:
“我今天真的走了。我很高兴能和你做一辈子的父子。我们已经分手了”。
马东觉得那天他真的意识到父亲真的不在了。这个梦其实是一种放下。
马季先生在世时,想让儿子马东帮他总结艺术经验,写回忆录。
“因为他最了解我,所以我和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的一些想法很触动我。他是个局外人,能看得很清楚,能看到我看不到的东西。我觉得他的分析很有时代感。”
然而,当马季提出要写回忆录时,马东拒绝了:“我写不完。我跟你是父子关系,我们之间肯定有一种亲情,这就使得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有限。”
马季想了想,觉得儿子说得对。
马季和马东父子的背后,是几代中国人对语言和娱乐的理解。
他们尽力创造一种属于现在世界的语言。
马季,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各种历史变迁,讲了一辈子相声。他曾经在那个没有笑声的时代给大家带来了笑声。
作为马季的儿子,马东没有走父亲的老路。他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的语言方式,轻松地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中,笑声中没有隐藏什么。
父子俩骨子里都是悲观的,相信自己的时代不是更好的,但从不愤世嫉俗,也不否认时代气息。
因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是这个世界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