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全称是什么
名字是每个人的象征,反应了父母对于自己的美好愿景和寄托。
同样的,一个国家的名字也可以反映出国家的特征,是对外国展示的第一张名片代表。
大家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全称,可是鲜少人知道日本的全称,只称其日本,那么,它的全称是什么,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和来历呢?
日本全称的演变在唐朝以前,日本的名称其实还不是现在这样,甚至还和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当时,日本还是我国的附属领土,据《后汉书》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以岁时来献。”
日本使者在我国东汉时期就曾经来拜访过光武帝,当时光武帝刘秀接见了日本来的使者,问清了他们的来意。
原来日本的使者是来表明自己作为附属国的心意的,并且请求光武帝给他们的国家赐一个国名。
刘秀知道这个藩属国只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弹丸之地,因为有上百个分裂的小部落,所以才迟迟没有统一为国家取名字。
于是光武帝思来想去,就赐给他们一个“倭”字,就叫做“倭奴国”,之后我们称他们为“倭寇”,这一称号就是由此而来的。
“倭”这个字看似很难听,但在一开始是没有侮辱之意的,古代汉语中,倭是山路曲折绵延的意思,日本人不远万里渡过大海来朝贡,路途逶迤,所以取名为倭,有顺从的意思。
但后来这个字发展成难看、丑陋的含义,再加上当时的日本人普遍又黑又矮,一幅很卑微的样子,变得具有侮辱性,但是当时的日本使者并没有在意,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只是觉得终于有了个国名,欢天喜地领了名字就回去了。
由于在日文读音中,“倭”字与“和”相近,日本人便称自己为“大和民族”。
随后,中国开始进入了唐朝时期,正是鼎盛的发展年代,此时的日本也已经到了大和时期的后期阶段。
此时的日本和中国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方面,交流都很频繁。不仅有大唐的使者出海去日本交流,日本也派了很多僧侣来到唐朝内学习,两地在佛教、建筑、诗歌方面的交流最为显著,留下了很多相关史料。
而此时随着文化输入,日本人渐渐觉得“倭奴国”这个名字难听又低俗,他们想要换一个名字,于是向当时的女皇帝武则天提出了申请。
一次,日本使者趁着女皇武则天饮酒微醺的时刻,又一次向她提出了更改国名的要求。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武则天很快就答应了使者的要求,允许他们将名字改为“日本”,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了千年之久。
据说到了18世纪,日本国内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国名的反对运动,他们认为这个名字和中国脱不开关系,很有属国的性质,应该重新再起一个,但是最终没有成功更换这个国名。
因为日本人很崇尚太阳神,他们认为,日就是太阳,而太阳就是光明和绝对力量的象征。
太阳所在的神树之地被称为“扶桑”,所以在日本岛上的列国之中,也有用“扶桑”自称的,太阳是根本,力量就是根本,是一切。
对于日本的称呼,许多国人还只有“日本”这两个字的印象,其实,他们原本的名字是“日本国”,还曾经被称为“大日本帝国”,可见其野心之大。
没想到,这个名字此后成为了他们逐渐好战、侵略其他国家的预言和象征。
狼子野心在古代,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强国。
随着日本的逐渐发展,他们的狼子野心也越来越明显,到了明朝时期,倭寇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大肆骚扰,反复横跳,不断进行烧杀抢掠,成为我国十分头痛的外敌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西方列强的崛起,中国还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于是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于是国内的有志之士发动了“戊戌变法”,而日本则发动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力大大增强,在工业方面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亚洲第一,欲望使人膨胀,权力让人丧失理智。
再加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的剧变,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被剔除出局,军国主义分子占据了主导优势。
这就导致了近代日本在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的日本人已经觉得自己的天地不仅仅也不应该只在这一个小岛上,日本的资源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发展了,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资源丰富的中国,动了侵略的念头。
此后,日本的大国意识越来越强烈,开始称自己为“大日本帝国”。
可是我国还算是一个大国,贸然入侵注定会失败,日本人开始布置计划,准备蚕食瓜分我国的领土。
首先,他们先从台湾下手,当时中国的清政府十分软弱,和日本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还赔偿了一亿七千万两白银。
日本看见首战如此顺利,便一鼓作气,在1879年吞并了琉球,将它命名为冲绳县。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腐败、软弱的政府,面对外来的入侵者,根本无力回天,甲午战争过后,日本开始变本加厉,到了1910年,朝鲜半岛也落入了日本的手中。
1929年10月,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进而席卷了全球。
日本在经济危机的风暴中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不仅国民经济亏损,工业萎缩,整个国家陷入了困境。
可是在困境中他们想的不是如何自救,而是想通过掠夺别人的财富来弥补自己的亏空,这大大加快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步伐。
1929年2月,日本先后打败了沙皇俄国,取得了中国的青岛,中国政府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局面。
要想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此后日本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浪潮,顺势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侵占东三省之后,日本开始全面扩军进行全力出击,发动了“卢沟桥事变”,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人民也顽强抵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了十几年的奋斗,最终艰难地反败为胜。
而日本最后在美国原子弹的轰炸之下终于投降认罪,随着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终于结束。
中国的名字演变国家的名字仿佛一个预言一样刻在历史上,日本现如今的局面也许正是诠释了它的名字的含义。
而反观我国,“中国”之称又是从何而来,有什么含义呢?
中这个字,首先最主要的是“天地之中”的意思,后来还发展为“中庸、中和”。
“天地之中”是指地址、权力的集中象征,另外在孔子儒家的思想文化之中,倡导的是凡事要留有余地,所谓过刚易折,软弱又被人欺,于是折中最好,要行中庸之道。
后来,中和又成为一种国家格局,不仅是本土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在和平发展之下还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许多人都会认为,“中国”这个名称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才取的,并且放眼中国历代朝代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中”这个字。
但是追溯历史材料会发现,原来“中国”这个称号,已经埋藏了数千年了。
在中国第一部可以找到的历史资料《尚书》之中就有记载,当时“中国”已经被刻在了祭祀的礼器之上。
发现这个礼器的人是一个农民,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的一个农民在院子里发现了一个铜器。
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于是将他洗干净拿来当成家用的容器,博物馆的专家在搜寻文物的时候,在废品回收站发现了这个宝贵的文物,经过精细的修复和还原,真相终于大白。
这个文物现在是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名字叫做“何尊”。它看起来确实跟花瓶很像,并且在瓶身处雕满了花纹,博物馆的专家说,这是西周姓何的贵族在祭祀时候使用的礼器。
小小的一尊礼器上一共刻了122个字,还能清楚地看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几个字。
经过专业人士的翻译,上面讲述的是周成王当初伐纣灭商后,姬诵在河南洛阳一带建立新都的历史。落款署名的是“中国”,其实是代表着“洛邑”的意思。
能把地名当成落款,并用来表示,要在国家的中心来治理民众,可见在商朝时期,“中国”一词已经出现,所以“中国”来源或许比西周更早。
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进行,考古学家发现在之后的秦朝等各个朝代,虽然具体地域的划分有不同,但都没有抛弃过“中国”这个名字。
例如在西周到秦汉时期,“中国”就是代表着洛邑和都城这一片土地,中国以外就称为“夷”,而且到了隋唐时期又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当时隋朝刚刚经历了割裂细碎的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大地上有很多外来的王朝,他们都自称是中心国家。隋朝完成统一之后,就统一了“中国”的概念——就是指代中央王朝。
到了清朝,顺治帝就将“中国”描述为大清王朝的别称,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主张要发展民主,实施民主主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建立,简称为“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的名字自然也要焕然一新。
毛主席认为,眼下的局面是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为了对孙中山作出贡的致敬,所以没有大改,就起名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可是“民主”一词又和之前雷同,没有什么新意。
最后,经过多方讨论,决定改为“共和”,而且里面既然有了人民,不要民主二字也可以,既有民主的意思,又有坚持初心的表现,是最完美的名称,最终的国民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个国家的名字不同,代表着不一样的民族气质。
这也许也导致了后来国家理念的严重分叉,我国一向主张和平,而日本从此在侵略的帝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
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日本战败之后,也把“大日本帝国”的称号改为了“日本国”。
时至今日,日本还将我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他们眼中,我国是“最大战略挑战”,2022年,日本新首相岸田文雄上任之后,政府就在预设日本正在面临战后最为严峻的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日之间的实力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两国的格局形势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
新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总量还只是日本的三分之一,而去年日本的经济总量却变成了我国的百分之四十,这让日本政府十分担忧。
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习主席就曾经指出在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僧人曾经和唐朝交往甚密,中国的高僧也曾经为日本带去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将中国视为文化和文明的源泉。
但是近代以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道路,这段惨痛的历史在中日两国人民之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
日本时至今日还对西方势力十分崇敬,有一种要成为亚洲领袖的优越感存在,而我国的方针一直都是本着宽厚和务实的态度对待日本以及日本的文化传统。
虽然有无法抹去的国仇家恨,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他们也能承认日本产品质量可靠、经济发达这些优点。
所以我国领导人的态度一直是觉得,应该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
两个国家从友好交流到走上政治理念完全不同的道路,回看历史的长河,仿佛国家的名字早就注定好了结局。
现如今日本更应该正视历史,放宽眼界,从而开启中日关系的新阶段,放弃“中国威胁论”等妄加揣测的言论,跨过这个失衡的阶段,才能更好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