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辫子的情结(简单的大辫子时代)
有趣的谈话——1970年的大辫子时代
1970年,我五岁,刚刚懂事。我常常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东风队的阿姨大姐们。一个接一个,他们都扎着一条又粗又漂亮、乌黑发亮的大辫子。尤其是的郭阿姨给我的印象最深。她曾是东兴场文工团的演员。她又高又瘦,鹅蛋脸,长相漂亮甜美,能歌善舞,非常会打扮自己。她经常扎着一条漂亮的大辫子,显得特别朴素、大方、清纯。人走来走去,一双漂亮洒脱的黑色闪亮大辫子左右摇摆,给她添彩。多美啊!就像仙女下凡一样!…
从1973年东兴曙光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1979年我小学毕业,这六年间(我在一年级呆了一年)印象最深的女教师是倪、崔君菊、刘航珍、陈、张安南、徐翠青。给我印象最深的女同学是周文桦和柯海燕。女师生的发型特点是:经常扎一对漂亮、乌黑、有光泽、有吸引力的粗辫子。当他们做手势时,那一对美丽而显眼的大辫子妩媚地左右摆动,成了难得的多姿多彩的校园景观,常常成为大家驻足观看的一道亮丽风景。
他们经常变换发型,有时扎着一对大辫子,有时扎着同样漂亮的粗黑马尾,还有一束马尾和双马尾,常常给师生带来明亮的视觉美感和享受!
那时候的女少年特别害羞,在男青年面前常常低着头,脸上泛着女孩子特有的羞涩红晕。他们是如此可爱和美丽,这是不言而喻的!
70年代,大家的妈妈都特别能干,家里还有女孩。头发长出来后,她妈妈自己用剪刀剪。刚开始学切割的时候,她经常因为技术不熟练,把它切割成很难看的椰子壳形状,甚至不小心把耳环给切了。这时,姑娘们又羞又痛,有的甚至放声大哭,大喊丑...,时间长了,她在摸索中掌握了技术,成了能工巧匠。妈妈帮两岁到五岁的小女孩在头顶扎辫子,左右各有一对犄角,显得更加有趣,从而让小女孩们更加天真活泼可爱。
那时候的女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更奇妙的技能,一盒润滑对方面部的圆形白粉,在对方脸上擦上一层白粉。然后,他们双手拿着两根细细的白线,用嘴咬住另一根线。他们手里和嘴里的线不得不从上到下在对方脸上互相配合,把脸上的细毛剪掉,让脸变得更加光滑细腻。那个时代的女人就是这样让彼此变美的。现在很少有女人知道这样的美容技巧!时光荏苒,时代已经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上已经大行其道。青年男女五颜六色的发型让人眼花缭乱,有长短发,有披肩直发,还有各种烫发等等。
那时候,我看着女少年和各种年龄的女人走进时髦的发廊。随着大辫子发出的“陈文静”之声,美丽、乌黑、朴素、简单、纯洁的粗双辫子成了绝唱!我的心很依恋那条千娇百媚的大辫子,而且已经落下了,结束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失望!于是,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伟大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开始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离开三八大辫子时代(1981-2019)之后,那种怀旧的、美丽的、粗糙的、有光泽的、自然的、简单的、大方的、纯粹的大辫子,最近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把我的思绪带入了那个快乐的童年!大辫子打心底里爱你,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