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泉州古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
清朝时期,台湾省大部分建筑所用的材料都是先在福建采购加工,再运到台湾省。所以说“泉州买石头,漳州买砖,福州买木头”。台湾省早期建筑的木、石、泥工匠,大多是从闽南,尤其是泉州、漳州等地聘来台湾省做工的。更有甚者,建材完全是从泉州运到台湾省加工的,台湾省的寺庙碑刻或史书上都有记载。
台湾早期最著名的木匠来自福建泉州府惠安县崇武西递乡。他被称为西递派,王一顺是西递派中最有名的。王一顺祖上在泉州建开元寺而成名,西递派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木匠帮。1919年,王一顺应邀到台湾省参与重建台北龙山寺。之后在台湾省待了十年,对台湾省的寺庙建筑影响很大。目前台湾省寺庙中常见的蛛网沉箱、轿子顶钟鼓楼、龙柱顶端的希腊或罗马柱头,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技术,如台北L寺大成殿的斜拱、新竹城隍庙的降柱法等,都是王一顺首创或首次引入台湾省。他所创造的这些建筑技术成为台湾省现代寺庙建筑文化的新里程碑。据台湾省学者李干郎调查,王一顺入朝多年,他带了不少惠安派的工匠。台湾省很多著名的传统建筑,大多都是这些惠安工匠做的。
惠安以石匠闻名。明代崇武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匠,其中以五峰地区的姜石匠最为著名。清末民初,惠安工匠蒋金辉等人承包了台北万华龙山寺的修建工程,因其建筑精密、结构精细、雕刻精美,在台湾省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台湾省的寺庙、安堂、大宅建筑都是由惠安崇武五峰一个叫姜的工匠专门主持的。于是,当时台湾省社会流传着“无蒋无田”的说法,台湾鹿港天后宫和台北龙山寺就是其代表作。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台中县沙麓镇青山宫和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的北平青山宫,都是按照泉州惠安青山宫建造的。从惠安请来木、泥、石工匠。石匠主要来自惠安官居区。台湾省的青山宫,它的建筑、石雕木雕和泥塑绘画艺术,都深深地烙上了祖籍惠安青山宫的印记。《台湾省古迹全集》说:“青山宫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我在龙山寺。今天台北有很多古庙,就剩这些了。”
不仅工匠和材料多由闽南运往台湾省,台湾省寺庙的倡导和捐赠也多由泉州人发起。比如,随着鹿港城市经济的发展,鹿港龙山寺越来越繁荣。原来的寺庙很小,容纳不下多少信徒。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孝廉林张俊廷、八角领众修鹿港龙山寺,京师陈君邦光携本县人开始重修此地;林祖贞宋和许君乐管理。林珏骏丰翁文骏鸽子修复完成后'从道光十一年《重修龙山寺碑文》可以看出,鹿港庐山寺的搬迁重建是由泉州武官陈邦光发起,八角士绅纷纷响应捐款。泉州的林,其子,其子林,日本银行的创办人,都参与了捐建,并搬运泉州、厦门商船捐来的钱,以及搬运的砖石。
由于相同的民间信仰,泉台与泉台建立了相同或相似的寺庙、祠庙,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宗教、文化交流,并由此诞生了“河底大树、五峰石雕、官宅泥瓦”的美誉,使这些未曾见过世面的各色工匠名扬闽台,受到闽台建筑界的广泛赞誉。时至今日,闽台建筑师之间仍有非常密切的交往。
闽南人在遨游海洋世界、“穿越台湾省”、“下到东南亚”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到其他地方,为自己适应新环境提供精神支撑,将家乡的建筑形式移植到海外的居所。比如新加坡的天福宫,就是泉州、漳州移民在新加坡最早建立的寺庙。马六甲青云阁供奉观音、妈祖、关帝。这座寺庙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来自中国。在这些海外国家,寺庙建筑往往与以血缘为纽带的祠堂和以乡村为纽带的同乡组织结合在一起,成为海外闽南人的社区中心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此外,共同信仰不仅是海外闽南人与祖籍的纽带,也是团结世界闽南人的载体和精神内核。
泉州有相当多的洋楼,也有不少闽南传统红砖房,后面两层罗马柱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华侨完成的。由于华侨在海外谋生,大多为生计所迫,通常无法将家人全部带到国外。一般来说,男人出国谋生,女人留在家里伺候公婆,抚养孩子。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使得海外华人与国内家庭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海外华人在国外发家致富后,大多热情地回到家乡买地建大屋或建祠堂,推动民族研究,修建桥梁道路等公益项目。华侨回到祖国后,将自己居住地的建筑类型引入侨乡,再与当地的乡土建筑相结合。比如厦门成为通商口岸后,墨西哥、西班牙等国的银币也传入。因其计数简单、色泽好、使用简单等优点,受到广泛喜爱,进而流传开来。随着源源不断的汇款到泉州,银币上的图案成为流行的装饰题材,其中墨西哥银币上的鹰像更受欢迎。墨西哥银币,俗称“鹰洋”,是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使用的新铸币。它的硬币正面印有一只展翅雄鹰,站在一棵从湖岩中长出的仙人掌上。这个形状的下侧被橡树和月桂树枝叶环绕,象征着力量、忠诚与和平。老鹰嘴里叼着一条长蛇;后图中央是一顶自由的软帽,周围是长短不一的光束。在泉州,外国建筑屋顶的门楣上装饰有鹰的装饰图案。
蔡古民居和亭甸杨民居都是早期华侨建大屋的杰出代表。外国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传统房屋的建造中。例如,蔡学长在建造传统蔡家的房子时,使用了大量的菲律宾水泥瓦。西式建筑的影响也可以从墙上的券和杠上看出来。杨阿苗在建造杨公馆时,也大量使用东南亚彩色地砖和进口铁钉。西街116号的民居,前院五开间红砖房,后院两层小楼,是保留传统空布局,结合外国建筑风格的典型。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种文化在泉州的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在建筑风格上,明清时期的建筑材料也很多,直接从海外购买,再运回泉州加工,从而建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文化内涵上,泉州传统建筑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既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尊卑封闭的仪式氛围,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强烈影响,两者和谐融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