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敏哥。相信很多英语学习者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英语”和“英语”是一回事?是同一个概念吗?
当然不是!在这篇文章里,敏哥想以自己浅薄的理解简单说一下:什么是“英语”?什么是“英语”?两者有什么联系或区别?理解两者的概念对我们习得英语有什么帮助?
什么是“英语”?什么是“英语”?
“英语”和“英语”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文本”指的是“文字”和“文化”,后者的“语言”指的是“语言”。
百科词条对“单词”的解释如下: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和表达信息的由来已久的方式和工具;它的主要成分是音、形、义。
百科词条来自
百科词条对“语言”的解释如下:
语言(英语:Language)是人类交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语音、词汇和语法。
百科词条来自
换句话说,“英语”指的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就像我们中国的语言和我们中国的文化一样。那个“英语”就是说英语国家的人互相交流的语言工具,就像我们的“汉语”,是一种语言。
英语和英语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要知道,人类最开始是没有“文字”的。就像不会说话的婴儿,只会用“牙牙学语”之类的拟声词和大型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后来演变成各种社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口语。后来产生了文字,文字作为载体,作为记录这些可以“表意”的语言的工具。
“语言”和“文字”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前者包括后者,后者从属于前者:文字被称为“书面语”,是语言的一种。除此之外,“口语”和“肢体语言”都可以归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和“交流”的。
所以是先有“语”,后有“言”。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词”,那些没有“词形”的语言很容易有消失的危险。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我出生在中国方言最多的福建省的一个小村庄。毫不夸张的说,别的村的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城市之间,也就是村与村之间的话。“语言”的之一要素“发音”,差异很大,互不关联,不规则。而且我们的方言都没有“字”,从小就能和家人自然的听和说。
但是,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除了我这样的二十多岁的人会说话,那些00后的年轻一代只是“听得懂却不会说话”。我们的下一代(我侄子那一代)因为从小生活在“普通话环境”中,甚至无法理解。
我觉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方言注定会被“普通话”垄断。
回到正题,把两者的联系讲完,再来说说两者更大的区别。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前者是有声符号,后者是视觉符号;前者是“听说”,后者是“读写”。会读会写的是“英语”,会听的是“英语”,写下来的是英文歌,唱出来的是英文歌。
我们学生时代学的课程叫“语文”,不叫“国文”;我们的第二外语叫英语,不是英语。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从小就可以听普通话,说普通话,上学也是为了“不成为文盲”。什么是“文盲”?“文盲”是指不会读写中文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学习中文。
那我们为什么学英语不学英语?其实两者我们都学。我们学习英语是否具备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里面的“读写”二字指的是“英语”。比如我们在做阅读题的时候,老师会小声说“仔细读这段英语,里面有陷阱”(随机举例。。。),这里的“读”字是“看”的意思,这里用“英语”而不是说“认真读这段英语”很奇怪。
理解两者的概念对我们学习英语有什么帮助?
敏哥花了不少功夫,只简单分析了一下“英语”和“英语”的概念。其实“够了”和“有概念”就够了。那么知道这两个概念对我们学习英语有什么帮助呢?敏想说,帮助很大!
首先要知道,无论学习哪门学科,掌握哪项技能,都有一个类似于“知识树”的“框架”。首先要有根和茎,然后枝叶才能生长,最后才能开花结果。
了解“英语”及其基本概念是获取第二外语知识树的“根”。“英语”和“英语”是它们“茎”的元素,然后这些“茎”的分枝会延伸,叶子会生长,最后一定会开花结果——长成一棵牢固的英语习得知识树。
下一篇,跟着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在英语的“知识树上”长出“树干”。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