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知道减肥需要运动,为什么你总是下班了就躺着了?
你知道成功需要努力,为什么你总是给自己找借口?
是的,如果你中枪了,说明其实大道理我们都懂,只是我们做不了,或者说不想做。应了那句话:大部分人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
关于行动滞后性,很多人会解释:我是觉得时机不对;我认为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我知道怎么做,只是客观原因等等。
其实,关于“知行合一”中“知”和“行”的关系,古今伟人们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比如孙中山提到“行易知难”,其理论依据是“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认识和实践可以分离,尤其以实践为当务之急。
王守仁则表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互相规定、不分先后、不分轻重。
但无论“知”与“行”保持一个怎样的关系,都无法摆脱“行”这个部分的重要性,行动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行动?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不去行动?如何实现知行合一?
无法实现“知行合一”的原因在《知道做到》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主要有三大原因。
原因一,信息超载
人们会习惯地不断获取新事物,而并不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导致信息超载。
另外,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被老师教导要做笔记,便于复习,你记住了;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看到了有用的知识,为什么你却不去做笔记,不去进行反复阅读呢?
很多人容易陷进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做了笔记也不会看,应了当下那句话:阅读既得到,保存即学习。
殊不知学习只发生在知识应用的那一刻。
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只能记得不到 50% 的内容。24 小时之后,他们会再忘记 25%。而 1 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 5% 了。
当然,做笔记也是有技巧的,这里分享几个做笔记的小技巧:
1.记下那些让自己能够恍然大悟的句子;
2.记下笔记之后,多去重复看一下文章本身;
3.将笔记作为文章演讲素材或讲授给身边的人,强化记忆。
原因二,消极过滤
大脑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个消极过滤系统,用消极心态建立防御机制,在无形中阻碍了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态度。
因为知识很容易获取,所以我们总是在不断获取更多知识,而不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去应用它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消极思维会发生作用,从而削弱我们学以致用的动力。
举个例子,除非你真的热爱学习,没有几个学生会完全热爱自己的学业,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被老师驱赶着学习,被家长赶着写作业,看看你是否中枪了?
原因三,缺少跟进
很多人接触了新事物后,没有制定跟进计划,结果很快恢复了旧习惯而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
这个也很好解释,还是以学校里的学习举例,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之后都会有应用练习,或者单元测试,但出了社会之后,我们自学的知识却没人教我们那样做。
从“知”到“行”,需要这3步第一步,认知上精要主义。
简单来说,就是精要地学习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多而浅的接触大量信息。
我们都听过技多不压身,什么都想学,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懂一点点, 什么都不精。
其次,我们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地去学习。要想掌握某件事,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间隔性重复。
一旦真正透彻地掌握了自己的工作,人们就会变得更有创造力,甚至能够创造奇迹。
第二步,态度上绿灯思维
在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选择时,人都有主动选择积极和消极的能力和权力,为什么大多数人不选择积极呢?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一种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者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
我们本来可以 100% 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结果最终只有 10% 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很多人都受到了太多打击,以至于即便是有人提供积极反馈,他们也很难相信。他们会对表扬大打折扣。
首先必须摆脱受害者心态,因为对学习者来说,成长思维就是,你永远知道,明天会比今天好,因为你在进步,而不是你一直被一个事物所拖累,所戕害。
保持学习其实也就是让我们不断保持成长型思维的方式之一,书中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三步,行动上持续跟进
很多人接触了新事物后,没有制定跟进计划,结果很快恢复了旧习惯而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
所以你不能只是偶尔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行动当中。
要想真正让自己进步,你必须制订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
另外,作者在文中提到,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进步是一种简单有力的跟进计划,它可以帮助那些可能的赢家变成真正的赢家。
比如说作为家长,你不能只告诉孩子这么做就对了,那样孩子只会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和痛苦,成就感无人分享。
关于知行合一,你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做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