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许慎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许慎(约58一约147)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师事贾逵(东汉经学大师),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性情淳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四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之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推究六经之义,分部类丛,至为精密。
清代说文四大家的成果
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誉为《说文》四大家,都是清代的。
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亦作茂堂。室名经韵楼、二十一经堂。乾隆25年举人,屡任黔、蜀知县。师事戴震,戴、段二氏年辈相若,均以朴学鸣于时。作《说文解字注》30卷,费时31年。
二.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又字天香,号未谷,桂氏与段玉裁生处同时,且同治说文,人称南段北桂,作《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
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菉友,道光元年举人。王氏为清代四大家中较为通俗的一位学者,有关文字学的著作除《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外,尚有《文字蒙求》、《说文系传校录》《说文韵谱校》等书。
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倩,晚号石隐山人。作《说文通训定声》十八卷。
说文四大家是哪四家
说文四大家指的是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人物平生:段玉裁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
《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
人物生平:
桂馥的家居生活:
乾隆元年(1736年),桂馥出生于山东曲阜一个书香世家。由于桂馥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做过贡生,因此受家学影响,桂馥于书无所不览,才刚到弱冠之年就补诸生。此后直到三十岁,桂馥一直在家中读书。据桂馥《晚学集》记载,年轻时他喜欢与同乡颜崇榘谈论诗法,又博览群书,只要看到前人论诗与其心意相通的,无论鸿篇巨制都一概抄录,二人以此为乐。这一时期,桂馥主要过着读书、事亲的生活。
说文四大家名词解释
清时的说文四大家即指治《说文解字》最有成就者,目前通常认为这四个人是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说文句读》及《说文释例子》)、《说文通训定声》。清中叶时与说文相关的著作数不胜数,主要与《说文解字》文本的广泛传播与文学著作的勃兴有关。梁启超在1924年发表的《清代学术概论》首次将段、桂、王、朱四人并列,但此时未有“说文四大家”的说法,其后丁福保受梁启超文的启发,将此四人列为说文四大家,其有评价云:“四家之书,体大思精,跌相映蔚,足以雄视千古矣”。
不过当时对说文四大家的人选还有一种说法,即认为是:段玉裁、桂馥、王筠、严可均,对严可均的说文著作,有评价云:“真实无欺,极受重视。”他的文风具有极为浓厚的乾嘉学术,表现为中规中矩、善于考据补订。不过到了后来,他最终没有被列入四大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说文著作过于注重辑补、订正,少了许多个人见解,就贡献而言,不如其他四位。而朱骏声之所以“地位”不稳,主要是其《说文通训定声》是对《说文解字》进行音韵上的重新编排,而不像其他三位是通释全文,因此在体例上屡受诟病。
《说文解字》是谁写的
我国之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
图为汲古阁刻本《说文解字》十五卷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
本书是中国之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历来有关《说文解字》的版本可谓汗牛充栋。本书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遵循“存真可靠,方便实用”的校订原则,在每个小篆字形下一次排列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货币文、石刻等材料中能够反映该单位汉字演进序列的有代表性的字形,并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今音,便于使用者比较研究。同时附有部首笔画检字表和音序检字表,便于读者检索使用。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朝许慎编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