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牛栏江畔,大自然孕育了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嵩明。千百年来,宋明儿女世代在此耕耘,延续了滇中灿烂的文明。如今,嵩明在党的指引下,开拓进取,向着“产城融合示范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进,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在庆祝中国 *** 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照片回望宋明时代的变迁,感受宋明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红色印记
宋明印象
自公元前109年宋明设立米姆县(今嵩明、寻甸)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张模型图深刻还原了嵩明老县城的面貌。
如今,嵩明拥有国家级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级职业教育新城、文化旅游园区、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等优质产业承载平台。2021年3月,被命名为“云南省美丽县城”。
经济发展
宋明非常重视经济发展。早在1952年,嵩明县就修建了一座40千瓦的发电厂,安装了300多盏电灯。到1974年,嵩明县已建成高压输电线路,形成输电网。
如今,嵩明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2.7亿元。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54.1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已有305家企业入驻。园区在滇中新区建设了汽车产业园,北汽新能源、东风风云汽车、江铃汽车已投产。
农业发展
过去,嵩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1964年12月,嵩明县热情响应“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直至1978年底。
如今,嵩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面积50.27平方公里,建成区10.5平方公里。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68家,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育
它是人才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立西南联大的青年仁人志士就继承了教育的火种,谱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1940年10月,200多名师生迁至嵩明赢驷马坊,组建了以理学院为主的大云马坊校区,并开始开课。
如今,嵩明狠抓人才培养。新职教城规划面积55.60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园区内有17所高校,其中14所高校已招生,学生人数约14万人。
文学与旅游的融合
宋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明代圣人毛兰是宋明时期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集医学、音韵学、文学于一体。宋明在毛兰的启发下,逐渐形成了“农耕歌舞,爱灯重诗书”的人文特质。宋明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灯笼、龙狮、民歌等民俗文化。
如今,宋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保护等。省级非遗传承人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5名,县级非遗传承人67名。
生态建设
清澈的海水和郁郁葱葱的山脉是无价的财富。自1966年以来,嵩明人民用了近10年的时间,对牛栏河、马国河、普沙河等8条主要河流进行了疏浚和拉直,减少了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增加了耕地面积。
现在,嵩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体环境质量优良率稳定100%,森林覆盖率达44.22%,成为“国家园林县”、“省级生态文明县”。
交通 *** [/s2/]
过去交通不便,人们外出买卖货物都要用马车、驴车或“大篷车”运送货物。
如今,嵩明已形成了“省外三线”、“八路连昆”、枝繁叶茂、四通八达的交通 *** 。全县公路915.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9.74公里,国道78.47公里,省道39.6公里。
医疗保障
嵩明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到1957年底,嵩明县三级卫生保健网的雏形基本形成。其中县级医院1所,卫生专业机构2所;4个区卫生所和1个区卫生站;9个联合诊所和4个分支机构;有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诊所和13个农村接生站。
如今,嵩明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百分之九十七和百分之九十六,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九点三九。
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承载着宋明人民的百年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嵩明将传承红色精神,开启昆明东部宜居新城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