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中国东南沿海和福建省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诞生在山海之间,这就是厦门。厦门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地方。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的名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厦门是中国开放发展的前沿。从一百多年前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到上世纪80年代初设立经济特区,再到现在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厦门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厦门是一座生态宜居的美丽海滨城市。多年来,厦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持续打造“花园中绽放的城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图为2016年7月拍摄的厦门城市景观。中新社记者 *** 摄
曾被誉为厦门八景之一的“渔火”,港口曾是一个“臭水湖”。现在,这里恢复了碧水、绿岸、长草、白鹭齐飞等景点,成为厦门一张美丽的明信片和最美的“城市客厅”。图为2017年4月拍摄的厦门筼筜湖周边城市景观。中新社记者 *** 摄
厦门“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是厦门特区的发源地,40年前机器轰鸣、蓬勃发展的工业区的影子依稀可见。如今,占地2.5平方公里的湖里老工业区实现了新的转型,众多园区相继形成,使老厂房成为厦门年轻人聚集的创新创业热土。图为2020年8月25日拍摄的“特区1980”创意产业园。中新社记者 *** 摄
2011年9月7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客商云集厦门,寻求商机。中新社记者 *** 摄
2017年7月,福建厦门鼓浪屿,几个年轻人在拍婚纱照。中国传统文化、海外华人文化、西方文化在鼓浪屿碰撞融合。2017年7月,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作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2018年4月15日,福建厦门,车辆进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搭建了跨境电商、进口葡萄酒、整车进口口岸、机电设备展示交易等一批重点平台。,以其“保税”、“金融”、“互联网”的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等产业集群,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新社安东摄
2018年拍摄的厦门吴彤客运码头与厦金航线之间的客船。厦门已成为两岸直接交流的便捷通道。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2018年9月8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建厦门开幕。图为“海斯国家馆”。投洽会伴随着经济特区成长起来,已经成为厦门的一张名片。中新社记者明路摄
2019年6月15日拍摄的第十一届海峡论坛会场外景。海峡论坛自2009年成功举办以来,风雨无阻,年年传承。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厦门将重点打造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等大型两岸交流活动。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2020年10月3日,厦门集美学村风景宜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厦门集美雪村建筑中西合璧,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侨乡建筑风格。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2020年10月2日,“共享闽南风,共享两岸情”2020年两岸闽南文化研学体验营在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开营。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百年校庆。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之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图为2021年4月2日拍摄的厦门大学校园。中新社记者 *** 摄
2021年3月26日,厦门港海润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工程首批设备在海沧港区调试测试成功,标志着厦门港建设绿色智能港口迈出新步伐。中新社记者杨福山摄
2021年6月2日,一列由50个集装箱组成的X8098中欧班列从福建厦门海沧站出发,前往德国汉堡。这是第1000列中欧班列(厦门)。自2015年8月16日开通首趟中欧班列(厦门)以来,厦门已开通中欧、中亚、中俄班列,通达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中新社记者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