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继平,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法治使国家繁荣,法治使国家强大。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任务,对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作出的重要选择,其战略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而不断加强。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确定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法治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法治建设踏上新征程。
新时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 *** 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把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增强了法治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作用。它体现了党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志和智慧,将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国人民依法治国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是法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制度化解决方案。党的十九大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任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概括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内涵。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为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在法治领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发展了完善法制理论,阐明了新形势下立什么样的法、怎样立法的重要命题,为立法工作和立法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用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发展成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体现了我们党对立法工作意义和规律的深入认识,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也是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是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总体目标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法治建设的总重心转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认识的深化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 *** 总书记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开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国家的丰富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篇章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法治息息相关,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法治、法治、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 *** 、法治社会融为一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共同推进,在一体化建设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法治国家、法治 *** 和法治社会的建设相互促进,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显著增强。党的十九大两阶段战略安排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 *** 、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天下太平,人心有德。治理国家和社会,必须同时注重法治和德治。既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在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同时,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 *** 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系统法治、整体推进法治、整体建设”。党的十九大把“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体系,提升党依法执政能力。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检验标准 并深刻阐释了司法体制的重大理论问题,使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党的十九大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将推动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素质。全民普法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强化法治观念,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提高全民族法律素养和道德素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三。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强国指明了方向、基本任务和实践路径。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努力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各项重要任务。
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作为治国理政根本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复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的法律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宪治国”的一系列制度要求。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违宪审查”的要求,牵住了“依宪治国”的牛鼻子。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切实维护宪法权威。
实现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善法立于天下,则天下治之;一国立良法,则一国治。”我们党在反思古今中外各种法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律是治国最重要的工具,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思想,将立法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良法善治的思想。“良法善治”的实现,要求我们切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做好立改废工作。
努力提高法治 *** 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吹响,法治 *** 建设换挡,依法行政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法治 *** 建设取得的成绩,也指明了法治 *** 建设的重点。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 *** 。
积极推进司法体制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攻坚克难。他们做出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却没有做出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是,相关的综合配套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继续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注重深化司法改革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加强正规化建设,建设一支对党忠诚的队伍,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监督制约,增强司法公信力,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职业素养。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写入 ***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建设也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把全民普法提升到法律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出要加强全民普法,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深入开展全民普法,真正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对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法谋利、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