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多尔衮(历史上的多尔衮有多厉害)
多尔衮大概是清朝最接近皇位的太子了。生前被封为太上皇摄政王,死后被封为“清成宗”。后来光绪的生父只封太子,不追皇位。
未来的摄政王没有多尔衮那样的实权。多尔衮的权势不仅取决于在殿中的手腕,还取决于他用功劳建立起来的威望。
清朝入关占领北京后,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多尔衮不得不面对八旗贵族与明朝大臣意见不一的冲突。当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无法强迫百姓直接夺取皇位,于是支持年轻的顺治登基。
但是八旗中也有很多人反对多尔衮。霍格当年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落选后对多尔衮颇为不满。清朝继承明朝制度,明朝减官之后,继承了明末党争的弊病。
这些 *** 大臣和满人大臣有很多不合。在这种情况下,朝政易议而未定。迁都就是这种情况。清朝入关后,都城仍是东北的盛京。在阿齐格等人看来,不必马上迁都,会导致战线拉长,供应不足。迁都不是小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阿齐格的观点是从军事角度,多尔衮是从政治角度。
他认为,清朝要想占领全国,必须迁都北京。北京不仅是明朝的首都,也是全国的中心。很难管理整个国家,因为它位于东北的一个角落。事后证明多尔衮的决定没有错。
然而,清朝的外部形势同样复杂。李自成、张等人仍有很大的影响力,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并占领了北方和蜀地。尽管明朝战败,他们仍然占据了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这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可以提供巨额的薪水。与这两股势力相比,清朝的优势在于军事。
与清朝其他将领相比,多尔衮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作为更高决策者,他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判断战局的能力。
前期以李自成、张为主要目标,南明为敌前。我们对他们付出了足够的尊重,包括为崇祯皇帝发丧,以获得足够的缓冲时间。有一段时间,南明确实认为清军是吴三桂的帮手,把李自成当成了共同的敌人。
在此战略下,多尔衮将原本进攻南明的部队调回,集中力量进攻李自成,导致李自成南北夹击。这种对战略形势的正确把握,对后来清朝的平定有很大帮助。
然而,对于清朝所面临的形势来说,仅仅军事上的胜利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善举是不够的。比如帮崇祯皇帝出殡安葬,确实可以告慰明朝士绅的心,但是如果清朝没有拿出新的政策给他们看新的变化,这些人也会用脚投票。
所以多尔衮在继续沿用明朝制度的同时,利用明朝贬官来保证官员的仕途待遇,同时表示要废除明朝末年的弊政。
明朝末年,更大的弊政就是朝廷为了提高俸禄,不断增加百姓的赋税。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明朝的官绅不纳税,国库没钱,只好给底层人民加税。久而久之,百姓谋生艰难,越来越不满,纷纷反抗。原来维持统治的政策自己变卦了,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多尔衮清除明朝弊政,不仅是为了收买人心,也是为了避免重蹈明朝灭亡的覆辙。因此,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令,轻减赋税,废除明末征收的苛饷。
但清朝入关后,朝廷制度基本沿袭明朝,弊端也差不多。明朝国库没钱打,清朝没钱打。如果不解决根本原因,再大的订单也无法真正生效。那些不征税的诏令,实际上并没有执行。
但是,这些做法是否真的执行了并不重要。可以让很多士绅在短时间内愿意支持清朝,认为清朝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当然,在治国方面,多尔衮也犯了很多错误。比如为八旗占用大量土地。这使多尔衮获得了八旗的支持,但很多平民失去了土地,八旗占地引发了各种矛盾,这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清朝。
当然,多尔衮能在政坛上打败那么多对手,平衡内外危机,他的政治手腕是天然的。事实上,在当时,与多尔衮同时期的诸侯,很少有能与多尔衮相抗衡的。
多尔衮要求豪格平定张,摆脱外敌侵略,豪格回来就废黜豪格,这样他就没有机会以军事力量赢得更多的权力,他的地位也有机会超越自己,顺便平定内部侵略。
然而多尔衮的能力再强,也无法阻止39岁的他被追杀至死,死后被集体清算。直到乾隆年间,清朝才恢复了他的名誉,多尔衮宗族的后代被当作铁帽子王。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喜欢关注我。码字不容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