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路的诗(杜牧一生写了八首道路诗)
杜牧不仅写了一系列扬州诗来表达和追忆自己的青春,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那样给人以真诚的提示和警示,而且对“路”这个意象情有独钟。看他的诗,有几首是生在路上的。也许纵横交错的建筑常常会引起诗人的思考(诗)。
1.《清明》:微缩电影路上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餐厅在哪,牧童指着杏花村。
清明呈现的是乡村雨天路上的风景和心情。“清明节”指出时间,“丰沛的雨水”勾勒整体环境。“雨水丰沛”表示已经下了很久的雨,暂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是毛毛雨的那种,像做梦一样。如果不打伞,时间长了会打湿头发和衣服。这里的“接连”指的是下雨,路上的行人,路上行人的心情。一首《纷纷雨》,一首《断魂》,既勾勒了环境,又刻画了路人的心情和心境,如烟雨下春日的缠绵心境。
更别出心裁的是,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细雨中,在一条带着潮湿心情的乡间小路上,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如同电影特写的微缩故事。作者(或路人)停下来问路边的牧童:请问,哪里有可以歇歇脚,喝点酒暖暖身子,擦干细雨般心情的旅馆?牧童伸出手指着远处的村庄,杏花和白酒旗尽收眼底。至于牧童有没有说话,这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人看到了温暖,“湿漉漉”的心才会清澈明朗!
后来有人把这个清明改成了剧本——
(清明节;接连下雨;在路上)
行人(试图断魂):请问,餐厅在哪里?
牧童(指着):杏花村。
还有人把它改成了散文:清明节,雨。路上有行人,想断魂。对不起,餐馆在哪里?有牧童,指点杏花村。
2.《山行》:石道引我至红枫。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
停车爱上枫树晚,霜叶开二月。
《走在山上》是一首风景诗,但这首诗中的风景是由道路连接(或引出)的。之一句话描述了道路的形状:是条铺好的路,不是石板路,也不是台阶路(因为后面有个“停”的句子,意思是杜牧坐车从山脚到达了“深白云”。它斜向上,而且很长。“远上”指的是路,也指的是杜牧一行人上路的过程。一个“斜”字写出了石径的形状,也凸显了作者此时漫无边际的心情。他不是故意去寒山的,是偶然遇见的!这样的遭遇和惊喜还在后头-
当我遇到这样一条斜伸向白云、遮住人的石板路时,我自然想看一看,于是我开着“远上”,向白云深处的人走去。当我到家时,我停下来坐下。不是因为前方没有路,也不是因为我欣赏了高山和白云人的奇妙居所,而是因为我看到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景象:高山上人们房屋周围的一簇簇枫叶,比二月的红花还要美丽!
作者选择了“山路”而不是“红枫”这个标题,实际上是被这条倾斜而去的石板路的景象所引导。石径,白云,人,最后在深秋的红枫树下驻足欣赏。风景一波接一波进来,惊喜一波接一波!
3.《两首送别歌一》:春风不如你。13年的好身法是轻的,活得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权杖。
在扬州,春风吹遍三里长街。卷着珠帘,谁也比不上她的美貌。
这位诗人在离开扬州赴京工作时,曾写信给他的知己张。前两句让它年轻漂亮,鲜嫩。《婀娜多姿》《豆蔻尖》写得轻盈优美,《十三多》《二月初》写的是青春。
这个文笔不够,感觉不“独特”。歌舞界有许多年轻貌美的美女。妙就妙在他把十里外扬州路上亭台楼阁里的小美人都搬了出来,搬出来比一比。“扬州路,十里春风”如此繁华壮观,不知有多少歌厅、舞亭,有多少红袖佳人。在唐代,扬州是更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被称为“杨依依(益州)二”。可以说扬州路十里都是美女。然而,当你卷起这条街上的任何一个珠帘时,你能看到的粉红女郎都不如章昊。
真的不如你,情人眼里出西施!
4.《过华清宫诗三首,上篇》:路开在唇上。回望长安,骊山如一堆锦绣,山顶华清宫大门依次打开。
一骑到烟和烟滚滚的微笑,没有人知道,南方送来的新鲜水果荔枝。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没有写道。但《之一次千门开》却开了一条路,一条从《骑红尘》到杨贵妃美艳之口的路。其实可以看得更远,看到从荔枝产地到华清宫的路,烟尘弥漫。《新唐书·杨贵妃传》:“公主爱荔枝,欲生。她骑着它们运输千里,味道一直没变。她已经到了首都。”我们仿佛看到,从荔枝的原产地,一条路,在专车的喧嚣中,在烟尘中向前延伸,然后通向皇宫。然后,它消失在杨贵妃微笑的酒窝和她的嘴唇里。
5.去秋浦途中:山水空钟思故里山上山下,秋雨绵绵,淅淅沥沥的风吹着蒲苇草的溪边。
问问刚刚来到韩莎家的鸿雁,是什么时候路过我的家乡凌渡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三条路:一条山路,一条水路,一条空中路(大雁从老家都县飞到作者当时所在的秋浦)。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凄凉景象,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对家乡的淡淡向往。
会昌二年(842),杜牧被李德裕排挤,黄州被任命为外交部刺史。两年后的九月,他被降职,从黄州迁到池州任刺史。秋浦,在从黄州到池州的路上,写下了这首诗。
在他眼里,此时的山路,满是秋雨深浓,一路萧瑟的景象;此时,仍有悲凉的秋风吹着菖蒲。前路黯淡,难有归宿!然后抬头问欣彦,你来的时候经过我的家乡吗?我真想有一双翅膀,像大雁一样,飞回家乡看一看!
6.“送别隐士为必须”:人生之路,莫过于老去。无中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离城远。
世上只有白发,没有对贵人的怜悯。
这首诗中的路是取路的派生词,意为仕途之路。这条路如果不引进,一路都是荒草和荒芜。或者因为仕途之路上没有引荐,隐士只好退隐山林,道路杂草丛生。前两句是作者对隐士天赋不足的感慨,觉得隐士不能进入市场,对朝廷不公平。于是在最后两句,他做了一个评论: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头上的白发,谁也不能吝惜。
7.“宣州派判官裴坦到,穆欲入仕回京”:来了不能跟。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解冻的道路用泥土覆盖,九华山路云雾缭绕,意味着他回京的路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变数,表达了他和佩谭法官雄心勃勃,踌躇满志,但前途却如挂旗一般飘摇空,他和佩谭法官“相聚而不归”的感觉。
8.《再会》:建筑的交错发人深省。在这首诗里,那句“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无愁”似乎可以作为这本书的结尾,或许还能起到开启新篇章、升华主题的作用——既然世界上有了路,就有了出发,有了分别,有了分别,有了伤感,有了留恋,有了乡愁。其实世界上既然有路,也就有关于路的相遇、惊喜、隐喻和遐想,杜甫的诗人们的优秀诗篇就那么多。我有一种看完这篇文章的感觉!
(作者:简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