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夜曲(肖邦21首夜曲总释)肖邦39年短暂的一生,镶嵌着无数闪闪发光的钢琴曲。他生于浪漫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19世纪上半叶,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音乐史一般把他列为浪漫派。来源/西方乐评图片/ *** 编辑/田肖邦和他在的夜曲每当人们提到肖邦的夜曲,自然会想到爱尔兰人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为费尔德是夜曲的创始人,而且是费尔德率先把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创作方式。从1813年到1835年,他创作了18首钢琴演奏夜曲,其特点是低音部分的起伏伴奏,衬托出右手弹奏的甜美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成为肖邦夜曲的源头。据史料记载,肖邦在1833年之前没有遇到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就在华沙开始演奏费尔德的作品。到达巴黎后,肖邦经常将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钢琴教学的教材。肖邦本人就是为演奏夜曲而生的。在性格上,他不喜欢庸俗的高雅风格和高尚的情操,让夜曲在甜美的旋律中自然地表达出深厚的感情。身体上,肖邦体弱多病,不适合演奏响度大的宏伟作品。但他细腻的情感,珍珠玉石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为了夜曲迷人的气质。然而,他的《Op.9》三首夜曲刚出版时,就遭到了德国著名乐评人利尔斯塔的无情抨击,说肖邦的作品不自然,比费尔德的夜曲加了太多“香料和胡椒”。今天,我们可以在音乐史资料中看到费尔德的乐谱,他的作品很少出现在音乐会上。然而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历经了近两个世纪的巨变,依然在今天的夜晚熠熠生辉空。或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辣椒”真正满足了现代人的胃口?!虽然有些学者将肖邦的夜曲与贝鲁斯和船歌放在一起介绍。但我们现在称之为的21首夜曲并不包含这两首曲子。这21首夜曲创作于1827年至1846年,这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三部是在肖邦去世后出版的。比如op . 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朋友朱利安·丰塔纳在家中发现的,并在肖邦家人的同意下发表的。而op . 21《C小调夜曲》本来是打算在Op.32-3编发的,后来临时取消了。这两部作品有嫌疑,所以这两首夜曲没有收录在鲁宾斯坦和弗朗索瓦的全集中。肖邦一生都不喜欢用文学标题来注释自己的作品,所以《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狗圆舞曲》等标题后来都是出版商加上去的。像Op.6《g小调夜曲》写于1833年一样,肖邦在读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后写下了这首悲剧夜曲。他原本打算在这首夜曲上加上“悲剧哈姆雷特回顾”的字样,但后来不想文学标题破坏了音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就取消了。至于叙事曲等具有原创文学内容的作品,他不做任何解释,而是希望表演者和欣赏者能够以一种纯音乐的方式去欣赏。因此,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显得尤为困难。幸运的是,他的21首夜曲中,超过一半是献给至亲好友的。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线索找到一些创作的线索。Op.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在1831年9月到达巴黎之前创作的。他经常喜欢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演奏降E大调夜曲,即第二首,这首夜曲也成为了时下更流行、更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当肖邦之一次到达巴黎时,他使用的是一架埃拉德钢琴。这架钢琴的键盘很重,通常很难弹得很快。于是,他的好朋友卡米尔·普莱耶尔(1788-1855)慷慨地送给肖邦一架带有灵活触键的钢琴。这架钢琴伴随肖邦直到他1879年去世。为了感激他们的友谊,肖邦把他的降B小调之一夜曲献给了波兰尼夫人。作品15中的三首夜曲是献给肖邦的另一位朋友弗里德里希·希勒(1811-1855)的。希勒是一位集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于一身的全能音乐家。肖邦初到巴黎时,曾师从弗里德里希·布兰纳(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看到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越了卡克·布兰纳,于是经常鼓励他,有时还捉弄“卡克”,消磨他的精神。所以,肖邦虽然初到巴黎,人生地不熟,但他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情味是暂时抚慰他思乡之情的唯一手段。虽然路易·埃勒特描述了F大调夜曲的开场,左手的装饰性三连音,像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描绘的主题,但在25小节后,感觉像洪水一样涌出,银色的月光闪闪发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已经完全脱离了费尔德的夜曲风格,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对革命动乱的愤慨,高贵典雅,忧郁犹豫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组合成戏剧性的乐章。在最著名的降F大调第五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孤独浪人在静谧的夜晚思念家乡亲人的场景,18节跌入沙漠的感觉,25节到35节内心波涛滚滚,再次说明了肖邦离开家乡的孤独,祖国的灾难,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所带来的悲壮风格转变。G小调第六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 ***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升C小调夜曲》中,作品27之一,让·金斯基认为:“这是关于威尼斯一个宁静的夜晚。恐怖的杀人现场过后,海水淹没了尸体,却依然平静地反射着月光。”或许,在他左手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中,他找到了一种悬疑的描写性格,从而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而亨利·T·芬克(Henry T.Finck)则高度评价了这首曲子,他说,“这四页乐谱所包含的巨大的情感变化和天才的戏剧精神,比许多四百页乐谱的歌剧更加丰富和强烈。英国的管风琴家查尔斯·威利比(Charles Willeby)说,“如果把简约作为评判艺术的一个因素,我们找不到比它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了。“按照美学中的‘完满原则’,即创作要用最简单的材料表现出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C小调夜曲无疑是一首杰作。另一首降D大调夜曲,第八号,是同时期的作品,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题旋律构成了一首美妙甜美的夏日二重奏。主题重复三次,由弱到极弱,再到强,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情感起伏。编号为Op.32的两首夜曲,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的性格上看,似乎又回到了费尔德的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以其出人意料的长度、开放式的结尾和缺乏重复的自由形式,以及颇具戏剧性的结尾,给人一种不落俗套的清新感觉。降A大调第十夜曲,旋律优美,节奏如华尔兹,后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改编为管弦乐。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去南方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和肖邦一起去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略卡岛避寒。11月19日,肖邦写信给丰塔纳:“天空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丘像翡翠,而空像天堂。一整天太阳都 *** 辣的[/k0/],大家都穿着夏装,晚上吉他唱歌不断。……总之,这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作品37的两首夜曲是在这个风景优美的马约尔加岛完成的。当然,很多人想知道,马约尔加岛温暖的海风是否会吹散肖邦被压抑的悲伤。首先,《G小调夜曲》节奏缓慢,给人一种沉重的难度感。然而,肖邦的学生阿道夫·古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忘记了在这首乐曲中加入速度增加的标志。然而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让人不敢正视。莫里蒂·卡拉索夫认为第29小节的第二主题是肖邦写的最美的旋律。舒曼对作品37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更早的作品更大的不同是,它们的装饰音更简单,演奏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热爱闪耀的星星,黄金的珍宝珠玉。虽然他已经变了,长大了,但他依然热爱装饰,但那是一种有思想的装饰声。因为所有的装饰声背后,都闪耀着一种诗意的高贵。的确,优秀的品味非肖邦莫属。“在舒曼的深刻分析下,我们可以发现肖邦的夜曲经过马约尔加岛自然风光的洗礼,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首更纯粹的诗意的夜曲。由于生活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2月13日离开马约尔加岛,返回法国。因为乔治·桑的家乡诺汉特的气候更适合肖邦,所以肖邦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一直住在诺汉特。六首夜曲,Op.48,Op.55,Op.62,都是在诺汉特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完成的。金斯基曾把op . 11《G小调夜曲》称为“乡愁”,但实际上,诺安写的六首夜曲都多少带着身体虚弱的阴影,显得有些压抑。然而,在音乐的缓慢进展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已不复存在,他那辉煌的光彩也逐渐褪去。《失望的哭泣》Op.55中的一首(金斯基描写的),表现了人生的无限悲伤。Op.62其中一首是《月下夜曲》,带着病态的芬芳,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架。此时,病入膏肓的肖邦似乎随时在等待死亡的召唤。胡内克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一生的夜曲,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的确,我们在肖邦的最后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了更优美、最宁静的死亡之歌。在1827年至1846年肖邦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留下了21首金色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变化也恰好反映了他曲折的人生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都表现出了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和华丽风格;然而,在五首夜曲Op.15和Op.27中,似乎在我们祖国山河变色的刺痛和我们生活的难言之苦下,都产生了一种不可遏制的悲剧 *** 。然后在疾病的折磨下,在梅约岛风情的 *** 下,悲壮的 *** 溶进了纯粹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中,肖邦有一种病态的美感,谱写了一曲人生的美丽终曲。然而,虽然风格在变,但贯穿21首夜曲的高贵气质依旧。也许,天才的独特光环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正文
肖邦夜曲(肖邦21首夜曲通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nieyuli98#gmail.com 举报(#替换为@),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