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电影(从儿童视角谈焦)
“他是县委书记和全党的榜样。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将永远为人们所歌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永远向他学习。"
这是对优秀模特焦的更高评价。即将上映的电影《我的父亲焦》以子女的视角回顾了焦同志光辉的一生——他是子女的好父亲,妻子的好丈夫,人民的好公仆,国家的好干部。
影片从焦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细节入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书本上的焦。家庭的视角,就是要点亮影片的内核,用共同的情怀搭建起心灵的桥梁,让观影者被焦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
电影中的许多真实场景令人动容:焦尤鲁刚到兰考,为了体验当地的贫苦生活,带头吃起了大雁屎;生病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洪水中被困的人;因为肝病发作,疼痛难忍,藤椅被强行折断。......
故事打动人心,感情真挚强烈。虽然我们再也无法与焦对话,但通过演员们的精心演绎,一个鲜活的公仆似乎就站在了我们面前。影片传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恪守本分的焦,更是焦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是时代英雄的象征,也是时时刻刻照耀人心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灯塔。
“天上一星,地上一人,做个好人,做天上最亮的星。”这是焦回老家探亲时,母亲给他的忠告。从此,他一直牢记教诲,也正是这份承诺成就了他的一生,影响了几代人。
焦1992年出生在山东山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他从小就可以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但他的家乡遭受饥荒,他的家庭非常贫困,所以11岁的焦不得不辍学。生活的艰辛使焦比同龄人更加懂事,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庭收入的重担。
1941年,命运又给焦泼了一盆冷水,他的父亲因无力还债被地主逼死。眼泪还没干的焦,很快就被日军官兵当作特殊工人押送到抚顺煤矿。
少年焦,每天面对超负荷的繁重工作和不断死去的工友,内心极度难以承受。他终于带着奋斗的信念,和工友们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逃出虎口。
从虎口中逃脱的焦,并没有摆脱酷刑。他又遭遇了旱灾,不得不为地主长工,继续忍受非人的残酷折磨。
终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焦的心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我们伟大的祖国就要解放了,和焦一样,在底层的成千上万的人也要解放了。
1946年,焦怀着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光荣入党,其间被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委派。
1956年,焦被调到洛阳矿山机械厂,担任金工车间主任兼调度科长。在任期间,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以对科学发展的卓越敏感性,不厌其烦地拜访和影响陈继光这位人才,最终研制出中国之一台提升机,为中国煤矿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幸的是,由于长期过度劳累,他患上了肝病。
1962年,受到国家赏识和重视的焦尤鲁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那一年,他的肝病已经到了晚期。
从1962年上任到1964年去世,焦把汗水洒在了他踏过的每一片土地上。是辛苦和痛苦的汗水,是他用血肉之躯的精神奠定了兰考扶贫开发的基础。
从过去的一片荒芜到现在的一片荒芜,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焦的牺牲和奉献。如今,走进兰考,一树一木,一屋一瓦,仿佛还能看到焦尤鲁在基层的背影:为了搞清楚“三害”,风一吹,他就带头检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的时候,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去查看洪水流量;在“三害”斗争中,他亲自带领干部群众进行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小面积封沙丘等试验。最后,他找到了一种大规模种植泡桐树的方法。
最后,在焦精神的鼓舞下,兰考县干部群众有效地治理了兰考的三害:涝、沙、碱。为防风固沙而种植的泡桐树也成为河南的特色产业。
焦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一直延续到他去世,直到弥留之际,他才放下这片心爱的土地。他唯一的组织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子里”。我没有活着治好沙丘,但我死了会看着你治好沙丘”。
这是多么史诗!焦是党和人民真正的好公仆!他出身贫寒,但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坚持和人民站在一起,经常和人民一起挖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水渠...他经常忍受严重的肝部疼痛,看望群众,但从不从他们身上缝一针。有一次,他来到梁孙庄的梁家,那里有一个卧床不起的老人和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老人问:“你是谁?大雪在做什么?”焦尤鲁同志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让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强迫我租房,把我赶到别人家的屋檐下,住在他们的牛棚里。党还是好的,社会主义是好的。”
焦早年虽被迫辍学,但业余时间从未忘记学习,总会问一些与企业管理有关的问题。有时候,为了搞清楚某个零件的加工工艺,他一连跑了好几个车间。学习和实践的积累,提炼了他的管理思想。他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最后,厂党委采纳了这十条经验,改进了管理方法,调整了生产。
同时,他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干脏活,去最艰苦的地方,衣着朴素,生活节俭。有一次,他儿子利用“特殊身份”免费看戏。焦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教训他“没有专业化,就没有自由剧场”。为此,他还专门起草了一份名为《不准十个干部》的文件,规定不准任何干部搞特殊化。
焦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病了很久,但他从不接受外界的救济。他说:“兰考是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用这笔钱改变兰考的大业,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他的衣服、帽子、鞋子和袜子都被撕破,洗了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虽然它们磨损严重,焦尤鲁同志总是不愿意更换它们。直到他去世,他的办公室一直只有一张简单的办公桌和文件柜。
“为了牺牲更多的志气,敢于教日月换新天”,焦用自己短暂的生命锻造了“爱民利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成为我国官员和政治家最基本的道德坚守,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干部和普通党员。这是全国人民最真实的呼唤,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电影《我的父亲焦尤鲁》将于8月6日正式上映。这部电影一定是家庭观影的首选。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更多地学习焦的事迹,特别是年轻党员,他们应该以国家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焦精神是自我监督的一面镜子。人民需要这样的领导力,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标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种积极精神的灌输和传递应该从娃娃抓起。不用说,老一辈的人相信,这部电影的真实故事将重新唤起他们对焦的感人记忆。
山河虽安,但要自强不息,这是影片深深触动的。希望这种精神力量能够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向伟大的焦尤鲁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