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渔业研究学会
首发|学习最新水产养殖知识,:水产研究会
水产养殖研究会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水质调控、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
一、食性和生长特性
中华绒螯蟹为杂食性,但喜动物性饵料(如鱼、虾、螺、蚌、贻贝、水生昆虫等。),并杀害同类,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其感兴趣。
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缺乏动物性食物,中华绒螯蟹主要以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或一些岸边植物为食。
幼蟹和成蟹一般白天生活在洞穴里,晚上出去觅食。螃蟹夏天吃的很多,但是耐饥性很强。如果它们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但它们的鳃必须是温暖湿润的)。
①“没有肠子的公子”
因为螃蟹经常爬到水底,脚特别发达,头和胸连在一起成为身体的主体——头和胸,而与它们相关的用于游泳的肚子和腹肢也收缩成薄片,卷在头和胸下,以减少爬行的阻力,所以人们误以为螃蟹没有腹部和肠子。
(2)“变色盔甲”
河蟹全甲,不愧是有甲的战士。当它被入侵时,它会强力举起它的两只大爪子进行战斗。
由于甲壳下面的真皮中各种色素细胞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波长不同,河蟹的甲胄颜色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会呈现出各种颜色来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河蟹煮熟后会变红,因为甲壳中的色素主要是虾青素,加热后与变性的色素蛋白结合。
(3)“无色血液”
血液只由淋巴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是阿米巴样的白细胞,而血清素溶解在淋巴中,所以河蟹的血液是无色的,它的血液循环是一个闭管循环系统。
(4)“呼吸起泡”河蟹用腮呼吸。
在水中,水流过鳃腔,冲洗螃蟹的鳃,也起到呼吸的作用。
但是,当螃蟹暂时离开水面时,它仍然依靠鳃腔中储存的水来呼吸。此时,空气体进入鳃腔,与剩余的水混合,喷出时形成许多气泡。由于不断呼吸,气泡越积越多。同时,气泡在空气体中破裂,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5)“九月团的肚脐在十月尖”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农历九月,母蟹进入成熟期,而公蟹则延迟到十月。这样螃蟹才会肉质鲜美,蟹黄饱满。
“圆”“尖”是指蟹肚脐的形状。9月吃母蟹,此时母蟹黄肉满;10月份吃公蟹,此时公蟹膏体紧实。
二。行为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十分发达,对外界环境十分敏感。
复眼视觉敏锐,人在河边行走,远处或对岸的螃蟹会立即钻进洞穴或逃跑;在夜色中,还可以寻找食物,躲避敌人。
中华绒螯蟹能在地上快速爬行,爬得很高,还会游泳。爬行以4对行走足为主,偶尔使用爪足。第三对和第四对脚是平的,上面的刚毛较多,有利于游泳。
(1)肢体再生
当中华绒螯蟹受到强烈 *** 或机械损伤时,常发生肢体自切。断肢位于附肢基段和座段之间,此处结构特殊,既能止血,又能再生新脚。
截肢几天后,一个疣会越长越大。但是,附肢的再生只是在螃蟹蜕皮的生长阶段,变成“青蟹”后,再生能力就停止了。
(2)冬眠习惯
河蟹和所有水生动物一样,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蟹类的越冬。
当气温下降到5℃左右,河蟹就会生活在洞穴、草丛或土壤中,进入冬眠状态。冬眠期间,河蟹不吃不动,爪子和附肢基本都很弱。
(3)“恃强凌弱”的风格
螃蟹的头胸宽度大于长度,两侧脚的关节只能向下弯曲。爬行时,常常用蟹脚一侧的指尖抓住地面,然后蟹脚的另一侧在地面上伸出,将身体推向一侧。
由于它全身披甲,侧着身子,在受到入侵时,往往会竖起两个大钳子,紧贴着东西,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有恃无恐,很“霸道”。
(4)贪食、好斗、挖洞的天性。
河蟹最喜欢蜗牛、蛤蜊、蠕虫、昆虫及其幼虫。它们消化能力强,饭量大。吃饱后,多余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肝脏中。
河蟹性情凶猛,攻击性强,经常因为挖洞抢食而互相争斗,也经常破坏同类。受伤的附肢严重残缺的河蟹或“软壳蟹”在蜕壳后新壳尚未变硬,它们都将遭受同类的食物竞争。
尤其是在河蟹交配产卵地,为了争夺一只母蟹,会有几只公蟹激烈争斗很久。
螃蟹白天和晚上都住在洞穴里。螃蟹一般位于高低水位之间,洞穴迂回,有的长达数米。所以螃蟹经常用一双有力的钳子挖洞,把土块挖出来,在额头前折叠,运出洞外。
三。生活环境的特点
中华绒螯蟹生活在水质新鲜、水生植物丰富的河流、湖泊、池塘中,喜生活在泥滩或沙滩或洞穴中或藏身于砾石和水草中。
在潮起潮落的河流中,蟹穴多位于高低水位之间;而湖中河蟹的洞穴比较分散,往往位于水面以下。
中华绒螯蟹掘洞能力强,严冬时潜伏洞穴越冬。但当蟹分散在土池中时,掘洞率较低,在10% ~ 20%之间,且多为母蟹。
大多数个体藏在沉积物中,只露出眼睛和触角来维持呼吸;
或者寻找藏身之处,有时还会挤在一起。精养池池壁坡度大于1∶3,中华绒螯蟹在饲养期基本不挖洞。
河蟹是一种迁徙动物。每年初霜前后,生活在淡水中的河蟹性腺发育成熟,然后开始从淡水向河口半咸水的生殖迁徙。
秋天来了,寒风刺骨,淡水湖水温下降,性腺发育成熟的河蟹顺着水流从湖泊、水库、池塘到河流,再从河流到河口、浅海进行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