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古诗词史(唐诗-古诗词追忆)
如果有一个决定你一生命运的机会,却要求你把自己的尊严放低一点,补上一个笑脸,从一个不要脸的小人那里得到一些金银,你会觉得难吗?如果是,你愿意克服这个困难吗?
你觉得有一个公司,只需要一点尊严就能获得多年死敌的高位,划算吗?
如果有一个国家可以为和平付出一点尊严,你觉得这种尊严应该放弃吗?
有一个历史事件集这三个问题于一身,被称为昭君出塞。
既然女人的命运掌握在画师手里,卑微的画师就有权力出租。主动巴结送礼的女人可以享受美颜滤镜的待遇,不懂事的当然会被涂的更丑。王昭君因为放不下自己的身材,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青春不等人。
景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Y)向汉朝示好,提出结婚请求。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 *** 女子愿意远嫁匈奴,让自己的余生落在一个陌生落后的地方,但王昭君自告奋勇。比起一个人死在宫里,她更愿意抓住这个机会,赌上自己的命运。
汉元帝起初渴望有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但当他真正见到王昭君本人时,才发现自己被画像欺骗得有多惨。但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昭君正式与胡结婚,于是就有了昭君被流放的传说。汉元帝越来越生气,杀死了以毛延寿为首的一批画家。
王昭君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死后葬在塞外草原。这座高大的坟墓被称为清陵,现已成为内蒙古的一个旅游景点。虽然故事的细节经不起仔细考证,但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历代诗人几乎都是从这样一个故事中了解王昭君的。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以王昭君的一生为范本,会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我相信有人会说,王昭君刚入宫的时候,只要放低自尊,给画家和其他人一样的福利,就能轻松赢得幸福的生活。那时候还有机会回头惩罚那些画师,原来的邪气就出来了。为什么不呢?
但从古代学者的角度来看,王昭君的坚持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阿清诗人吴文友有几首诗说得特别:
“不买金画师,耻而自媒体。知之一代之美,即有千万国士。”
这首诗的题目是《费明》。为了避免晋文帝司马昭的忌讳,晋朝将昭君改为明君,所以后人称她为费明。
诗中所谓的“自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做自己的媒体。主动去拉拢合适的人而不通过中介,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说,这纯粹是臭不要脸。好女孩要矜持。她再怎么讨厌结婚,也要听从父母的命令,媒妁之言。她根本不会主动。
读书做官的人也一样。你得等着有人发现你的才华,来这里邀请你。
偏偏这辈子没人请你,你这辈子都别想当官。千万不要主动要求官员自己动手。所以秀才参加科举其实是一种 *** 的自媒体行为,为君子所不齿。
但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直到古代社会末期,科举都是人才上升的主要渠道。如果你不去争取,很大概率一辈子都没人请你。
这就很容易让读书人产生一种精神分裂症:一方面要熟悉儒家经典,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儒家经典中有白纸黑字,明确反对自媒体活动。
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知”和“行”必须要断然分开,书本知识只能算是书本知识。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就是要反对这种风气,要求大家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书本知识。
而王昭君不过是大男子主义时代的弱女子,却甘愿孤独终老,代价是与那些向画家行贿的同伴隔绝。这种节操尤为可贵,使她完全有资格仰视天下文人,与“百年文人”一较高下。文人在她面前总该有些佩服和惭愧。
武文的诗有以下四句:
“裴欢曾经属于,而琵琶只有许托宾弘。心专为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这意味着昭君离开汉宫后,连灵魂都没有回来过一次。他的乡愁只寄托在琵琶上,徒然托付给南飞的大雁。昭君死的时候,上帝特意让她的坟上盖了草。每年春草的景象,都像汉宫里那样,是她唯一的慰藉。
杜甫的诗有五首,第三首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乡湖北秭归。该村现已更名为昭君村。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万山万壑近荆门,光女生于斯,长于斯。
她从紫色的宫殿出来,进入了沙漠,她现在已经变成了黄色黄昏中的绿色坟墓。
她的脸!你能想象春天的风吗?,裴欢空属于月光下的灵魂。
她的玉吉他上的鞑靼之歌,诉说着她永恒的悲伤。
落笔都是壮阔:昭君村附近,有长江三峡,有荆门山。在诗人眼里,随着湍急的河水,山川和山谷仿佛一起走向荆门山。在这样奇特的地形上,还能看到昭君成长的小村庄。
你不觉得杜甫写的东西有什么奇怪的吗?不就是形容一个出名的美女环境温婉可人吗?如果环境是“万岭谷近荆门”,那么用“生长一村”来代替“和光之夫人出生成长的村庄”似乎要合适得多。杜甫这样写,显然他并没有把昭君当作一个弱女子,而是当作一个英雄。
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子台”指的是宫殿,“去”指的是“离开”。昭君一出汉宫,就是永别了。“她现在已经成了黄昏中的一座绿坟”,一个“香”字充满了爱意。
接下来我写了汉元帝仅凭画像判断美丑,让王昭君永远离开了故土,只有灵魂在月夜归来。昭君只能通过琵琶来倾诉自己的悲伤,琵琶本来就是胡人的乐器,曲调也是胡人的旋律,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悲伤。
杜甫的情感主题是“怨”。他相信昭君一定是怨念满满,但无论怨念有多深,他一定还是怀念故国的。
因为杜甫本人就是这样的人,他会带着这样的情绪去理解昭君。
另一位诗人王睿有不同的观点。他在他的诗中说
“不怪工人画丑体,不要太民主送嫁。如果你当时没有嫁给路虎,你只是一个宫里的 *** 。”(《解决赵军的投诉》)
意思是昭君不该怨天尤人。如果他没有远嫁匈奴,这辈子也只会是后宫里一个不被人注意的 *** 。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公开翻案说:
“汉恩由浅入深,一生相知其乐。”(明飞曲)
意思是汉朝对昭君不好,匈奴却对昭君很好。昭君和匈奴心知肚明,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依恋故国?
王安石把知否作为取舍的标准,这在古代社会有些不同。
从王安石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是献给皇帝和国家的。虽然九死无悔,但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杜甫的诗被历代奉为诗歌思想的更高典范。
总之,血液里自然形成的羁绊,是思想改变不了的。不管你爱不爱我,我永远不会改变对你的迷恋。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就会发现杜甫在这首诗里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昭君的个人经历上,却没有关注一个更宏大的问题,那就是备受争议的亲民政策。
总结:
王昭君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选择,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被历代诗人不断吟诵。
王昭君拒绝自媒体,让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既佩服又汗颜,许多情怀由此而生。
杜甫的第三首诗《咏碑》以王昭君为题材,突出了情感上的愤懑,这也是杜甫的诗一直被视为历代诗歌思想更高纲领的最重要原因:虽有怨,终究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