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叫惠课,调叫汉调”。所谓回班进京,不过是以汉调艺人为主。众所周知,惠类只是一个名字!回汉结合和回汉结合标志着京剧的形成。京剧、汉剧和徽剧是三种不同的剧种。京剧的发源地不仅是安徽,还有湖北!
京剧诞生于北京,叫京剧,其最初的剧目形成于北京;黄梅戏诞生于湖北黄梅县,叫黄梅戏;其原剧本形成于湖北省黄州地区(今湖北省黄冈市);其原创剧目以湖北省黄冈县真人真事和湖北民间传说童话改编。在原有的传统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中,黄梅县是大本的多数,广济(今湖北省黄冈市)是小本。华阳河后传入安徽安庆。建国后,该剧多次更名,剧中地名均为安徽地名。用改了的剧名和剧中人争夺黄梅戏发源地,真的不对!
2013年,安徽省纪念桂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石柏霖先生致辞:“上世纪50年代,没有曾胜喜、桂的大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黄梅戏”。湖北黄冈黄梅县人桂琦不仅为解放皖西南安庆做出了贡献,而且为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被称为新中国黄梅戏创始人的桂琦,出生于黄梅戏之乡湖北黄冈黄梅县,曾任安徽安庆之一书记。创办徽剧团和戏剧学校,培养了严凤英、王冠亚(严凤英的丈夫,武 *** )、王少舫(南京人)、石柏霖等黄梅戏人才,支持拍摄《神仙眷侣》,从南京借调王少舫。1953年,安徽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多次到黄梅县取经,并将一些传统剧目带回安徽。其中,董永的《卖淫》被改编成电影《神仙眷侣》,严凤英和王少舫名扬四海。
为了纪念桂林七对黄梅戏在安徽传播和发展的巨大贡献,桂林市黄梅戏基金会以桂林七(而非严凤英)命名,至今安徽黄梅戏演员仍从中受益。现在说桂把徽剧改名为黄梅戏真的不对!黄梅戏被禁止进入安庆城,丁永泉被抓。他随随便便机智地敲打徽剧,逃过一劫。后来日军占领安庆,就没有了下文。事实上,黄梅戏从未正式更名为徽剧。老一辈的黄梅戏演员丁永泉、王少舫、严凤英,从来不提徽剧的名字。
黄梅戏起源并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戏的主旋律来自黄梅县,因黄梅在黄梅县而得名。黄梅戏原创剧目《36大本72小本》,来自黄冈黄梅、广济、蕲春、麻城、习水等县的真人改编。很多都有家书,家谱,墓碑,上朝奏章,可以证明,但因为年代久远。
石林先生在《黄梅戏音乐概论》的序言中写道:黄梅戏诞生于湖北黄梅县。从艺人那里录音积累人声(这个最有说服力)还是发生在湖北黄梅县比较准确。一些传统剧目多发生在湖北黄梅、广济、蕲春、习水等地。
1959年,在安徽省文化局出版的《安徽戏剧》中,丁老谈黄梅戏,丁永泉说:黄梅戏也是从湖北找到我们安庆地区的。丁永泉师从安徽省之一位唱黄梅戏的女艺人胡朴雅,也是严凤英的老师。
与严凤英同时期的著名演员张云峰在《安庆的黄梅戏艺术》上发表文章,回忆丁永泉在马厩里唱了一夜,满口湖北方言,十分感人。
1920年《安徽宿松县志》记载,位于该市西南,与黄梅接壤,又称黄梅戏。
清代同治何,曾任石堤(今安徽省石台县)、(今安徽省东至县)、繁昌(今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县令,著有《如今不唱江南歌,都使黄梅县腔》,描写安徽人争相学唱黄梅戏,而不唱自己的江南调的盛况。字迹清晰明了,再次印证了黄梅戏出自湖北省。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安徽艺术家多次到黄梅县探索乡村音乐和剧本的主题。
1949年,中国之一个公立黄梅戏剧团黄梅县剧团在湖北黄冈成立。1952年10月,之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赛在北京举行。安徽省只有淮剧和小刀戏(也叫刀奇戏,现称鲁剧)参加,没有黄梅戏。1953年,湖北黄冈人桂创办了安徽省之一个公办黄梅戏剧团(1988年升格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戏剧学校(现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学院),黄梅戏开始在皖南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倡导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电影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中国许多地方的戏曲文化发展迅速,如越剧、川剧、豫剧、楚剧等。,黄梅戏也是!桂同志,黄梅戏人,热爱家乡戏剧,曾任安徽安庆之一书记,培养了、、石柏霖、、、、陆等一批黄梅戏作家、作曲家、演员。为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新中国黄梅戏的奠基人。
建国之初,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各种文化戏曲艺术的发展,而安徽安庆不仅与湖北黄冈黄梅戏之乡山水相连,还是安徽省的老省会。黄梅戏在安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树有根,水有流”。黄梅戏植根于黄冈黄梅县,所以还是叫“黄梅戏”而不是安庆戏!
中国新的文化艺术和电影工业的飞速发展成就了黄梅戏和严凤英,电影《神仙眷侣》的上演使黄梅戏和严凤英、王少舫一夜之间名扬全国。是时代成就了黄梅戏。
唱汉调的湖北人米应贤、余三胜、谭鑫培是徽班的顶梁柱!俞家和谭佳是著名的京剧世家,他们都是湖北人。京剧鼻祖余三胜是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人。余三胜、于子云、余叔岩都是大师。这就是京剧史上著名的京剧三代,谭派鼻祖谭佳,谭派最早更大的创始人谭鑫培,谭派最早更大的创始人谭鑫培。京剧有“豫剧与谭派无分”之说,是十三绝之首。还有京剧“无腔不师谭”的说法。谭氏传承二百多年,至今仍在传承京剧。、谭小培、谭、、、七代人“潭门七代”已成为京剧和中国戏剧史上的传奇。
清末1905年,湖北武昌府(今湖北武汉)人谭鑫培主演了中国之一部电影《定军山》。中国京剧名扬天下,成为国粹。2011年,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湖北举行,开幕式被称为“凤凰回归楚天”。老京剧艺术家们说:“我们是来朝圣的,但我们已经回到了我们的京剧故乡。”"
目前大多数京剧艺术家认为,汉剧艺术家米应贤(湖北武昌人,今湖北咸宁崇阳人)和余三胜(湖北黄州人,今湖北黄冈罗田人)入京后,徽汉两戏的结合标志着京剧的正式形成,而余三胜是当之无愧的京剧鼻祖。湖北汉剧艺人米应贤、余三胜、谭鑫培先后成为皖班顶梁柱(之一角),谭鑫培被誉为“京戏之王”、皖班老大。湖北的朋友从来不说京剧是鄂剧。
史料证明,汉剧艺人比徽剧艺人更早进入北京,汉剧是京剧最早的源头。京剧的发源地应该不仅是安徽,还有湖北。五大剧种中,只有京剧算得上是“国粹”。中国京剧艺术节已经举办过多次,安徽从未举办过中国京剧艺术节。至于早在1948年就作为抢救剧传唱的徽剧,它的发源地不是安庆,而是徽州(主体是现在的黄山市)。徽剧目前只在黄山市部分区县的部分地区传承,而汉剧目前是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
关于黄梅戏,国家一直认可湖北!
早在1995年8月,国务院文化部授予湖北黄冈黄梅县为中国黄梅戏之乡(中国唯一的黄梅戏之乡)。
2005年,安徽安庆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一次性获批。同年,安徽安庆第二次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获批!2019年2月,湖北黄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第五次当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0年9月,国务院教育部授予黄冈师范学院中国传统文化黄梅戏国家级传承基地(全国唯一一所高校)。2021年,黄梅戏成为湖北省(全国唯一省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务员:黄梅戏源于湖北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关于黄梅戏2021年,国家正式承认黄梅戏为湖北省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