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清明节主要有哪些习俗)-03-31 17: 20,惠农圈
作为传统的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寒食节。它起源于周朝,民间对它的起源已有充分的描述。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防止被迫害,在流浪时非常饥饿。介子推见了,就拿出一把刀,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肉汤给他吃。
十九年后,重耳成了国王,介子推却来到绵山隐居。为了感激对方的好意,重耳亲自邀请他出山。然而,介子推不想见重耳。一怒之下,重耳派人烧了山,要介子推下山。然而整座山都被烧光了,介子推还是没有找到。
火熄灭后,大家在一棵柳树下看到了已经被烧死的介子推。他身旁还有一本 *** ,上面写着:“割肉奉心。我希望你的主永远是明白的。”
重耳泪流满面,非常感动。他下令将这一天称为寒食节。第二年,他再次来到绵山祭奠恩人介子推,发现被烧死的柳树又发芽生长了。他把这棵树叫做“清明柳”,并告诉世人,寒食节的后一天叫做清明节。清明节讲究很多,农村的老传统不能丢!
之一,“三不烧,三不干”清明节是法定假日。在这三天里,全国人民都会去扫墓祭祖。各地扫墓习俗不同,有的地方要提前几天祭祖。扫墓时,要清理坟头上的杂草和树木,还要在坟前摆放祭品,如纸钱、食物、酒等。烧纸钱的同时,也要往坟前添新土,磕头跪拜,说些感谢的话。
清明扫墓,一般都要烧纸祭祀,但是有三种东西不能烧。
1.不要烧衣服
人们上坟的时候会把旧衣服拿出来烧掉,送给祖先,这样一年四季都不会缺衣服。但在百姓眼中,这是一种不吉利的表现,会给主人带来厄运。
2.不要烧照片
很多人在工作日拍照片,留作纪念。有些人在清明节烧掉自己的照片,是为了“见见”自己的祖先,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这显然不吉利。尽量不要这样。
3.不要烧第二张纸。
意思很简单。短时间内不能在一个坟头上反复烧纸,尤其是家里孩子多的情况下。给父母扫墓的时候要全家一起去,不要轮流去,不然不好。
当然,清明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扫墓的时候。以下三件事不能做:
1.别毁了它。
农村的耕地资源比较紧张,坟墓可能会靠在一起。谁要是什么都不注意,就有可能破坏别人的坟墓,这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2.不玩了。
清明上坟,心情要沉重,不能穿太鲜艳的衣服,不能笑。如果一边扫墓一边打闹,是对祖先的不尊重,别人也会指指点点。
3.不要让外人去扫墓
清明节一般是自家人扫墓,外人不能参加。人们认为外人的到来会破坏自己的运势,对家人不利。
二、清明将至有哪些习俗?1.吃
在清明节那天,食物也很讲究。比如这一天,要吃鸡蛋,古人会拿出各种禽蛋,涂上各种燃料,也就是“彩蛋”。然后他们会把卵扔到河里,顺着水冲下去,下游的人会争抢着捕鱼。当时他们认为吃这种鸡蛋可以让他们怀孕生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吃鸡蛋了。
2.比赛
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气温正好,很多人会出去玩,而民间有荡秋千的习俗,可以锻炼身体,增加情趣,感受春天的气息。拔河也是清明节玩的活动。它起源于春秋末期,起初流行于军队,后流传于民间。这在唐代被称为“拔河”。唐玄宗亲自主持了当天清明节的拔河比赛。
3.散步
每年清明节前后,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也是春耕的季节。民间有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时,整个大自然充满了绿色和生机,也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人们也有外出郊游的习俗。
小的时候可以打蹴鞠或者放风筝。放风筝对孩子们更有吸引力。但在古代,清明节放飞的风筝,会在飞上天空后用剪刀剪掉,以此来驱除疾病和灾难,让自己更加幸运和有福气。
当然,这一天也有吃饼的习惯,有“步步高升”、“暴富”的期待。还有就是强调吃绿色的饺子。它的原料是艾草和糯米粉,加工成饺子。
清明节有很多习俗和讲究,很多人会回老家扫墓。但很多地方已经禁止燃放鞭炮或明火,大家要服从管理,以免给国家带来麻烦。
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