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小提琴协奏曲(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
四首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为小提琴写了两首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也显示了一些才华,但写于十三岁(1822年),有明显的不成熟痕迹;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于1838年开始创作,但直到1844年才完成。它于1845年在莱比锡的格万豪斯音乐厅首次演出。这是他最后一部成熟的器乐作品之一,它集中了作者最典型的创作特征——如歌曲的歌词、对自然的浪漫态度、梦幻般的形象以及光芒四射的嬉戏气氛等。所有的细节都表现出非凡的美感和表现力,乐队色彩精细多彩,都汇聚在古典协奏曲的严谨形式中。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是继贝多芬之后器乐创作中的一件大事,对丰富现代小提琴演奏的辉煌技法和手段起着巨大的作用。
之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它的基本主题是充满力量的,其高昂而激动的情绪在乐章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主题的表达有其复杂的变化和发展,其曲调不时被各种精致优雅的句式所丰富。有时乐队演奏这个主题,独奏小提琴在它的音域中疾驰,以装饰它;有时会出现完整的旋律乐句;有时我只听到它华丽的片段;有时只有独奏小提琴更高的银白色和清晰的音调被用来表达对这一主题的回忆。在进入第二个主题之前的连接部分,有一个新的主题素材,但它和之一个主题的特点相似,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表现,而且进行得更加迅速:
张的第二个主题有点感伤,是一首恬静的抒情诗。先是由长笛和单簧管引入,然后是独奏小提琴用更温暖更动听的声音演唱:
虽然这两个运动的主题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它们是抒情的,并不形成冲突,而主题在呈现时得到了发展。所以这里奏鸣曲式发展部的音阶比较短,但一系列变调还是让音乐焕然一新。关于乐章的华彩乐段,让演奏者即兴演奏或自己为其他演奏者选择曲目是当时的习惯,但门德尔松破例,亲自将华彩乐段写成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他曾与之一次演奏这首协奏曲的小提琴家费德南·戴维德详细讨论过一系列关于小提琴演奏技巧的问题,所以他所写的华彩乐段不仅技巧高明,而且与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保持了有机的联系。
第二乐章是从上一乐章直接转来的,没有中断。它就像一段抒情的插曲,具有催眠曲的魅力。乐章采用三段形式,其基本主题由一把小提琴独奏,其宽广的唱腔与上一乐章的抒情主题相似,甜蜜而忧伤:
这个主题与《苏格兰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颇为相似,其呈现方式具有无词之歌的特点。在这里,门德尔松充分展示了他是多么擅长创作如此优雅温柔的旋律。乐章中间是庄严的新主题,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对两个音调和八度音阶的大量使用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此同时,乐队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
第三乐章与前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所表达的诗意形象和感情与作者为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乐极为相似。这个乐章也是以奏鸣曲的形式写成的。开头有一个简短的介绍。主题的出现和第二乐章中间的很像。它只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之间起到缓冲作用:
乐章的之一主题热情洋溢,充满动力,其轻盈飘逸的演奏让人想起《仲夏夜之梦》中精灵的飞翔:
乐章的节奏是建立在一首古老的民歌或民间舞曲的简单粗犷的声音形式上的,但是建立在它上面的音乐亭是多么的优美典雅。一把小提琴能发出如此生动有力的声音,达到如此多样绚丽的色彩效果。听众很容易从这个乐章中发现这一点,尤其是从这个基本主题中。这场运动的第二个主题与前一个主题有关系。它以B大调移动,首先由整个乐队演奏。效果强烈有力,也有吵闹的一面。它的曲调接近《仲夏夜之梦》中的婚礼进行曲:
在乐章的结尾,所有的主题都充满了前进的力量。音乐快速进行,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充满微妙的变化,这些都是这首协奏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