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什么意思(怎么翻译“皇帝”)
近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筹划了十多年的伊斯坦布尔运河项目终于破土动工。
然而,关于这条新闻的讨论却成了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人的狂欢。他们是 *** 上的“罗京”。
其实这种事情并不新鲜。比如庆祝土耳其征服568周年的微博评论区,就成了各种“精品浪漫”的狂欢。
(各种“罗京”怒不可遏)
不为别的,就因为伊斯坦布尔曾经是君士坦丁堡。
绰号“埃苏丹”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曾公开宣称“你不能把伊斯坦布尔变成君士坦丁堡”,而在凯末尔时代成为博物馆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在埃尔多安的统治下再次成为 *** 寺,可谓高强度的“侮辱罗马”。
在近几年的中文 *** 世界里,“罗京”已经无处不在。在不同的场合,即使有一些与罗马有关的因素,评论区的“罗京”也会在之一时间不请自来。
(欧洲杯揭幕战意大利3:0战胜土耳其的报道下,可以有“罗京”)
(希腊主题下的各种视频绝对是“罗京”频繁)
越来越多的“罗京”正在席卷中文 *** 世界,各种“罗京”表情包、stem图片层出不穷。
罗京梗也将更新与互联网上流行的梗地图的风格。比如在“提醒小助手喝水”的时代,提醒小助手重建罗马,也是在不知疲倦地提醒大家。
然而,国内外的“罗”似乎并不是同一个“罗”。
一个罗马,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历史概念。但对于现代西方社会来说,罗马的影响随处可见。
欧洲语言中的“帝”,英语帝,拉丁语帝的关系不言而喻;德语中的凯撒(Kaiser)也与罗马皇帝的称号之一凯撒(Caesar)有直接关系。可以说,“罗京”在西方社会自古就有。
(欧洲语言中“皇帝”的词源,除了蓝色是俄罗斯联邦巴什基尔人使用的巴什基尔语,属于突厥语系)
在公元476年被摧毁的西罗马帝国的遗迹上,曾经视der untergang为“罗京”的德国人在行动。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即“罗马人的皇帝”。“罗京”在西欧更直接的“杰作”是德意志土地上的神圣罗马帝国。
"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帝国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背诵过“罗京”这句名言。中世纪的德国,一个松散邦联般的神圣罗马帝国,很难和古典时代的罗马帝国相提并论。92年,刚刚完成统一的奥托一世,武力南下义大利。在他的要求下,他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从此,神圣罗马帝国这个“非法组织”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成为了许多“罗京”嘲讽的对象。
(欧罗巴普里斯4,著名mod伏尔泰的噩梦)
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大量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成的经典随着逃亡的拜占庭学者来到意大利,大大加速了当时的文艺复兴。
由于俄国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最后一位君主康斯坦丁·Xi的侄女,俄国也声称继承了罗马正统。为了区别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君主时代的俄罗斯经常自称为“第三罗马”。
(俄罗斯的伊凡三世)
在英语中,有一个词“Romanophile”可以对应“罗京”,即“热爱罗马的人”。“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诗《致海伦》中的名句。也是西方知识界对古典时代推崇备至的高度概括。
最早有记载的精神罗马人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霍雷肖。他最后一幕有一句台词:“虽然我是丹麦人,但精神上我是古罗马人”。美洲的创建者,在新大陆的创建者,可以说是近代最著名的“罗京”了。
(美国国会大厦)
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明确表示,自己深受西塞罗的影响;罗马的参议院是美国参议院的直接来源。前几天刚刚被“占领”的美国国会山上的“Capitol”一词,直接来源于罗马七山之一的Cabitto。美国独立后建立的之一个城市被命名为辛辛那提)……以罗马传奇领事辛辛纳图斯的名字命名...
西方更喜欢把美国比作“新罗马”,二战以来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在模仿罗马帝国的“罗马和平”后被称为“美国和平”Pax Americana。“罗京”在西方社会具有图腾般的象征意义。
至于模仿罗马在七丘之畔建城的传说,有那么多西方城市声称城市是建在七丘之畔,以至于 *** 都有专门的词条收录。
(无数“假”罗马城市)
西方学术界对罗马文化的利用和推崇由来已久。虽然拉丁语在罗马帝国作为一种口语已经消亡,但它继续作为欧洲社会的书面通用语言使用了大约1000年。从中世纪到20世纪初,拉丁语不仅是天主教的礼仪语言和通用语言,也是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甚至文学作品的写作语言。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
牛顿的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用拉丁文写的;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创立的现代生物命名的双名法,与拉丁语密不可分。即使是18世纪的瑞典学者和贵族,包括林奈,也喜欢将自己的名字拉丁化,以显示自己的高贵。
(林奈,他的瑞典语名字是卡尔·林耐,拉丁语名字是卡罗勒斯·林奈)
(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惨败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被称为“18世纪的小拿破仑”,他的拉丁名是卡罗勒斯·雷克斯)。
但是,西方知识分子对罗马的追求,今天依然存在。比如哈佛大学校徽上的校训是Veritas,拉丁文“真理”,用拉丁文发表演讲是他们的“光荣传统”。
至于西方 *** 上与罗马有关的“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层出不穷。比如Reddit论坛上,比较有名的有玩梗的r/RoughRomanMeme板和严肃讨论的r/AncientRome板。但从数量上看,更好的显然是玩梗的“罗京”网民。
2在“认祖归宗”的西方世界,“精罗”在哪里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什么都打不过的“罗马”,如何吸引大批网友加入“罗京”的事业,成为“精神罗马人”?
作为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存在的古代文明,史料详细记录了我国历史上与罗马的直接接触。虽然相距数千英里,但罗马和汉朝这两个传统的军事帝国很早就通过贸易知道了对方的存在。罗马称中国为“居鲁士”,意为“丝绸之地”,而罗马在《后汉书》等史书中被称为“大秦”。
(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其著作《地理学》中绘制的世界地图,圈出的西奈就是罗马人眼中的汉帝国)
罗马与汉的之一次接触是通过丝绸贸易建立的,当时的丝绸贸易在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中有记载。公元97年,班超还派甘英试图与当时的罗马帝国联系,但被正在伊朗高原上休息的帝国阻挡。公元166年,罗马使节来到东汉都城洛阳,这次会面被记录在《后汉书·西域传》中。
虽然中国和罗马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直接接触,但在《后汉书·西域传》中使用恭维语的情况非常罕见,该书通过商旅者的转述详细描述了罗马帝国。
比如介绍“大秦”的来源,赞美罗马人民:
"它的人民都长大了,就像中国一样,所以它被称为大秦."
比如赞美罗马的建筑风格和选贤任能的政治制度。考虑到东汉时期的罗马只是罗马帝国“五仙”的统治,帝国元首基本上是通过指定继子和平继承的,这样的描述有些夸张但也不无痕迹:
“住在城市,周哀数百里。城里有五座宫殿,相距十里。宫殿由水精支撑,食器也是如此。王日友访某宫,听事五日。经常让一个人用国王的车背一个袋子,有话要说的人,就是往袋子里扔一本书,皇宫送到省里,这样就可以不管了。有曹官方文件。将任命36名将军,他们都将开会处理国家事务。王已经不是普通人了。都是淳朴贤惠的。社稷之灾,时有风雨,废而立之,放者甘怨。”
(根据《亚历山大海周行》一书复原的1世纪欧亚大陆贸易图)
古人叙述罗马时,不忘赞美其经济繁荣,同时解释了安息帝国阻止甘英前往罗马的原因:
“以金银为货币,当货币为一时,货币为十。用剩下的,海中天竺城,利润是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食物通常很便宜,但是国家很富有。到了邻国头上的,就拿着帖子去拜见国王的首都,然后给钱。其王常欲使道于汉,而欲使其馀,以汉之色彩于市,故不能自至。”
类似的描述在中国的罗马史籍中也很容易找到。距离产生美。在古丝绸之路的两端,虽然两个古典帝国未能直接接触,但在史料中,中国和罗马都“一见钟情”,疯狂地“互吹”。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代很多人可以说是“精致”的。
(古典帝国之间互相欣赏)
如今活跃在 *** 上的“精神罗马人”的复兴,更多的是因为亚文化圈的扩大,尤其是瑞典游戏工作室Paradox Interactive(P Society)发布的一系列历史大战略模拟游戏的流行。
(P社部分游戏,含发行 *** 作品)
p社开发了《王国风暴》、《欧罗巴普里斯》、《维多利亚》、《钢铁雄心》等一系列历史大战略游戏。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家庭或国家的角色,体验不同时代的历史。其中,包括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的重建。
与其他游戏内游戏相比,这种重建通常具有挑战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远非易事。而在历史模拟游戏中,重建失传已久的罗马帝国或者在王朝岌岌可危之时重建帝国、做中兴之主,自然因为如此巨大的情感加成和游戏难度挑战而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兴趣。此外,独特的游戏机制还在许多中国 *** 环境中为“罗京”指定了罗马标准。
(比如内海海峡的这些“罗马元素”,就属于中国“罗京”的再创造)
(康斯坦丁·Xi雕像)
453年死于奥斯曼的东罗马帝国,在世界史爱好者中一直有着很高的人气。康斯坦丁·Xi寡不敌众、守城为国捐躯的悲剧英雄形象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同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的感觉不谋而合。
近年来,在许多前奥斯曼帝国中发现了“国中之土耳其”;相应地,拜占庭火药增加了。
因此,选择1444年写成的剧本《拜占庭》,从宿敌奥斯曼帝国手中收复失地,借助君士坦丁堡的力量,通过军事政治外交重建罗马,成为很多初学者的一大挑战和目标。
(对“精神罗马人”贡献更大的《欧罗巴普里斯4》)
这些P社历史模拟游戏玩家迅速成为中国 *** 环境下最早的“罗京”群体。很多罗京梗也是从曾经中国更大的P社游戏论坛52PC论坛流传出来的。
(国内P社玩家 *** 的部分《绿色罗马》梗)
在互联网世界里,玩梗不需要什么原则。与“罗京”相对应,国内外也有类似“京律罗”的团体。“绿色罗马”这一名称源于奥斯曼帝国对东罗马的征服,在奥斯曼苏丹 *** 二世的头衔中增加了一个非常次要的头衔“qay ser-I RM”,即“罗马皇帝”。奥斯曼帝国的国教 *** 教崇尚绿色,因此奥斯曼被戏称为“绿色罗马”。于是,“陆晶罗”或者“罗京罗”就成了 *** 上一群喜欢把奥斯曼帝国当成罗马帝国继承者,嘲讽“罗京”的人。
(部分外国网友 *** 的“绿色罗马”梗)
然而,与最初的“罗京”梗相比,更荒诞、更富有解构力量的“绿罗”梗传播速度要快得多。奥斯曼帝国时期作词作曲的土耳其歌曲《Ceddin Deden》和《伊斯坦布尔》,在中国的 *** 环境下完全被糟蹋了。打开任何一个音乐app,Ceddin Deden的歌曲下的评论区总是不出意外地充斥着“罗京之怒”和“罗京狂喜”,玩“绿萝”梗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截图来自某云压制)
至于哔哩哔哩等平台,极其神奇的“绿萝”梗更有相关的处理创作。由于哔哩哔哩年轻用户数量庞大,相关内容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
(人性是复读机)
波黑战争期间,塞尔维亚宣传歌曲《塞尔维亚坚强》(Serbia Strong),又名Remove kebab,俗称卡拉季奇饮用水,因kebab为“烤肉串”而被国内网友联想到土耳其烤肉,并迅速融入《罗京》梗的一部分。
(“愤怒”弹幕中的“罗京”)
从此,“精神罗马人”彻底走出了圈子。在国际相关新闻和土、希、意等国的各种视频下,“精神罗马人”开始不请自来,吸引更多人加入“罗京”队伍。
乐章结尾部看来西方的“精致罗”更多的是一个附庸风雅,自恋的自称罗马继承人。但你要“精”,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然而,在现实中,一些西方“罗京”甚至包含许多将罗马视为基督教西方的东正教代表,并将罗京作为白人至上等极端思想的掩护的败类。
例如,2019年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 *** 寺枪击案的主谋、澳大利亚人布伦顿·塔兰特(Brenton Tarrant)在供词中宣称“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他的枪上布满了各种白人至上的仇恨言论。
中国人对罗马的看法完全是另一回事。
作为丝绸之路两端的古典帝国,中国和罗马的历史结局截然不同。同样,它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其中一个经历了各种灾难重获新生,另一个作为残缺的躯体继续发挥着文化影响力。
(古典时代的世界)
抛开“陆晶罗”这种爱玩玩梗的人,在中国 *** 环境的“精神罗马人”中,很多成为“罗京”的原因可能更纯粹:
与中国古人相似,当代中国 *** 世界的许多历史爱好者,出于对同样有着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罗马文明的钦佩和欣赏,以及作为古典文明的后代,通过对远方逝去的强大文明的惋惜和自省,逐渐成为“精致浪漫”的内在原因。
当然,罗马已经完全成为历史。
有什么比想起一个从未谋面的远方朋友的去世更浪漫的呢?
参考资料:
*** :中国和罗马的关系
智护:为什么会出现罗京这样的人?
观察者。com:土耳其总统说“把澳大利亚人放进棺材,送他们回去。”澳大利亚总理很恼火。
半岛电视台:新西兰大屠杀和核武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