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二陈汤(看完这篇文章二陈汤就掌握了)
我们在研究方剂和方子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的起源,其次要知道它的归宿,也就是要知道这个方子的前因后果。陈汤虽然是后世的方子,但也是由经方发展而来。
你还记得吗?《金匮要略》里有个小半夏茯苓汤,里面有半夏、生姜、茯苓。有三种药,二陈汤里都有。还有橘皮汤,由橘皮和生姜组成。半夏加茯苓汤、橘皮汤、甘草组成二陈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在《金匮要略》中有两个条文,都在痰咳篇。一个是;“先渴后吐,止心为水,此为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主。”
还有一条:“有呕吐、心口胀满、膈水、头晕心悸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主。”这两篇文章都说这是一种饮水病,有呕吐、恶心、头晕、心慌等症状。陈皮汤也是《金匮要略》中的药方。只有两种药。陈皮42%,生姜半斤(82%),生姜是陈皮的两倍。
其规定是:“若有干呕呕吐,若有手足昏厥,则以橘皮汤治之。”这就是唐的“源流”。
临床上使用二陈汤的机会很多。后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衍生出很多方子,包括治疗脑神经疾病的方子,比如中风,名字叫涤痰汤,导痰汤。这两个方子是用来治疗痰湿阻络引起的一种痰厥,即患者严重时出现头晕胸闷,昏厥后出现痰厥,要用导痰汤。
导痰汤为陈二汤,除去甘草,加入天南星和枳实。天南星化痰力强,性温。若用胆汁焙炒,则成胆南星,有清热作用。如果患者的痰是白色的,并且他的嘴不渴,那么他可以使用这个处方。
这个方子,加上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效果更强。这是涤痰汤,可以开窍强身。治疗中风,痰多,神志不清,不能动舌和说话。以上两个食谱都是陈二汤的调味食谱。
有一个常用的方子——金水刘军汤,就是二陈汤,加上熟地黄和当归。治疗老年人肺肾阴虚痰湿证非常丰富。老年人仅仅用化痰药就太过分了。金水刘军汤是非常有效的方剂。另一个方子保和丸是二陈汤,去掉了甘草,加了连翘、山楂、神曲、莱菔子。能祛湿导滞,主治食伤。
这种食物损伤综合征不是食物损伤史,而是嗳气、食欲差、厌食,特别是腹痛、腹胀,有时大便痛,有时肚脐压痛。如果你体力不虚,腹肌不软,脉搏不弱,精神还不错,可以用保和丸。保和丸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剂。与刚刚提到的导痰汤、涤痰汤、金水刘军汤相比,保和丸在临床上应用最多。这些都是唐进化后的变种。
临床使用二陈汤时,需要区分与其非常相似且容易混淆的几个方证。陈汤证有体力不支、不渴、呕吐、吐后有痰涎等症状,多见于半夏证。还有头晕、胸闷、食欲不振、心口胀满等症状。下面提到的这些药方,或多或少都有症状,要对比鉴别。
一个是半夏加茯苓汤。陈汤由半夏加茯苓汤、陈皮、生姜组成。两者的相似点是体力适中,呕吐恶心,呕吐后有痰有唾液,都差不多。但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的痰没有二陈汤证多。此外,一般还有口渴,尿量减少。这些二陈汤证候都没有,所以可以鉴别。
和六份男士汤。两个方子的呕吐、口渴、吐后生津、食欲不振、心口饱胀坚硬等症状相似,但六君子汤为补药,其方子体虚乏力,整个腹肌无力,脉弱,即明显的虚证,容易排除。
然后是半夏泻心汤证,也有类似的嗳气呕吐。呕吐后也有痰涎,体力也中等,心口肿硬。但有几点不同:一是苦,方中有黄连、黄芩;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肚里打雷,拉肚子。这两种陈汤证都不能鉴定。
还有就是旋复花代替赭石汤的综合征,特别是气滞症状很像,心口又肿又硬,但一般不吐,没有那么多痰,也不至于胸闷。
如果你对上面提到的10个可以治疗打嗝的方子感兴趣,也可以回去整理一下,找到它们对应的方子。
之一个是看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这类方剂有没有呃逆。二是橘皮竹茹汤综合征。除了打嗝,还有哪些症状?第三种是橘皮汤,是橘皮和生姜;第四种,小半夏汤;第五,姜半夏汤;第六,吴茱萸汤;第七,大柴胡汤;第八,丁香柿子汤;第九,四反分散;第十,旋覆花代替赭石汤。从呃逆的角度对这10个方药进行比较鉴别。如果这样反复做,第二次汤综合征出现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了。
陈汤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可治疗头晕、呕吐、妊娠梗阻、胃下垂、醉酒、误食损伤、气滞、习惯性头痛、脑出血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妊娠梗阻、甲状腺肿大伴有上述症状者,可加减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陈汤证的针刺中,一般选择内关、足三里、丰隆,并采用强 *** 。其目的是调动脾胃和消痰的能力,特别是丰隆是消痰的主要穴位。有时也需要艾条灸。主要穴位是舒菲和脾俞。艾灸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个穴位5分钟左右。我的临床经验是二陈汤的效果比针灸好,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