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错误”的词语,但是很多人都是这样使用的,所以这些“错误”久而久之就会被现代汉语吸收,赋予了新的含义。
比如“空顾来凤”这个词,我想很多人认为是指事情没有依据,但恰恰相反,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事情有依据,“空顾来凤,未必无因”,因为这样的地方更容易产生风。
但由于“错误”的理解,现在这个词既指有依据的东西,也指没有依据的东西。具体情况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这是不是让我们的语言太松懈了?
实际上,每种语言都是向前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一个叫“约定俗成”;另一个叫“十字架就是十字架”。
“约定”:语言是大众使用的工具,没有严格的限制。关于语言,尤其是汉语的古老存在,很多人将其视为民族文化,这是合理的。但我们要讲的“语言”这个概念,纯粹是交流的工具,不涉及文化的高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把“石头”叫做石头,把“太阳”叫做孙?谁给这些东西命名的?
《圣经》的《创世纪》里有一个搞笑的传说:说的是上帝把他创造的所有物种都带到了亚当面前,无论亚当怎么称呼它们,它们都有了名字。
这是西方传说中物种的命名方法。
其实真正的事物命名和这个过程差不多,只不过不是一个人命名的,而是很多人的共识。
语言之所以出现,不管是只有声音还是各种形式的文字,其实都是不同的人用来交流的工具。起初,他们通过固定的发音来表达同一件事,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在这个阶段,会有不同的人对某件事有不同的称呼,但经常沟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
例如,在西方语言中,许多事物的名称与汉语的名称不同。那是因为双方长时间没有沟通,所以无法达成共识。
言归正传,不同地区的方言不一样,同样的东西名字也不一样。其实都有同样的道理。
所以,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知道,语言对事物的命名,一开始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是随机的。
“石”之所以是“石”,“孙”之所以叫“孙”,只是人们在交流时达成了共识,所以用这两个具体的词来表示具体的事物。
而这个过程叫做“约定”。
语言的这种特性一直存在,包括今天我们还在经历着。
一些新事物的命名,如“矿泉水”、“手机”、“电脑”、“ *** ”等等,都经历了既定的过程。
比如“ *** ”刚传入中国时,按音译称之为“ ***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只是后来人们觉得“ *** ”更贴切,于是这种东西就被命名为“ *** ”。
这是一个既定的过程。有些人可以不同意,但只有大多数人能同意,并愿意用它来交流。仅此而已。
如果一个人把“矿泉水”叫做“ *** ”,而且能被很多人认出来,那么从此矿泉水就叫“ *** ”了。
所以,这种命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尤其是在最早的时候。
更明显的是“密码”的出现。比如在军队,为了保密,一些具体的东西会被赋予一些代号,用于特定人群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给不同的东西重新命名,在特定人群中达成共识。
所以,无论是一个词的诞生,还是词义的演变,只要能在很多人之间达成共识,那么就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空点风来”是指事情没有依据。那么久而久之,这个词的含义就会根据大众的认知而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改版时,将其新义纳入词条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无所得则无所失”:只要接受了,就没有对错。类似于“约定俗成”,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使用者明明知道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但出于习惯还是会使用,久而久之就会被接受。
这个过程叫做“多多益善”。
有一些词是我们现在经常遇到的。原来的意思和我们实际使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错的,或者有言语障碍。
比如“finale”这个词就是一个典型的“破釜沉舟”的不正确用法。
“压轴”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戏曲,原指倒数第二部戏,倒数第二部戏叫“压台”,是两个意思不同的词。
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用“压轴”而不是“压轴”,压轴指的是最后的出场顺序。
随着这种用法的使用越来越多,现代汉语中包含了这两种意思,专业术语和日常生活的意思是分开的。
而像一些言语障碍的案例,可能是很多人没有经过仔细考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日常言语中存在如此明显的言语障碍。
例如,“清洗”一词应该仔细推敲。“清洁”的不是“卫生”,而是脏东西。我们应该“清洗”脏东西,使它们恢复“卫生”状态。按照语法应该是“注意卫生”或者“保持卫生”,而不是“打扫卫生”。
但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不认为“清洗”这个词有什么问题,即使它不符合实际语法。
这是明知有言语障碍,但仍继续使用的情况,是“犯错误”的情况。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那就是个别单词的“发音”问题。
古汉语的读音是有差异的,所以古诗词中有些读音可以按古押韵,古时候也是这样。
到了晋代,有学者发现《诗经》中有一些明显的韵脚,不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毕竟句子大多押韵,说明作者是故意的。没有理由突然有一个句子或个别单词不押韵。
所以他们当时就怀疑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发音上应该有区别。
所以有些字故意改成其他读音来押韵,也就是所谓的“也(xié)韵”。
今天的古诗词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比如《红尘中骑妾笑》中的“骑”。现代汉语中“齐”发音,而古代汉语中“吉”是一人一马的意思。
在现代教育中,“骑”的读音已经统一为“qí”,甚至在古诗词中也是如此。例如,“齐琦”不再读作“齐琦”。
这就是“犯错误犯错误”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固定的发音。如果不懂音韵演变的人会按照现代汉语来读,那就没必要保留古音了。
除了古今语音的问题,还有一些复音词也有这种现象。
比如“确凿”这个词,按照正常发音应该是“确凿”。以前记者和司法人员都很关注这样的话,但是有太多的话经不起普通人“定论”的宣判。
所以汉语改版时直接把“záo”定义为标准音。
因此,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日常交流。只要有利于通信向更便捷的方向发展,一般都会支持。
“少数服从多数”,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