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七年级教学工作总结)一点老师2018-03-19 08:35:33
之一,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用好教材。
1.准确把握课程的本质
教学要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条块分割地讲授。
要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性和纪律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忆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服务。
2.关注课程标准的两个突破。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两大突破:
(1)“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法和途径的掌握融为一体。”——“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首次纳入课程标准的要求。
方法: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观察和研究事物和现象的规律和程序。
思维方式:人的大脑活动的内部程序,对人的言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演绎思维方法——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
归纳思维——根据一般在于特殊的原理进行推理。
(2)“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这是本课程基本理念提出的新观点。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知识的获取、经验的积累、德性的养成都是独立完成的。道德必须由人自主培养,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道德不能靠被动或强迫来驱动,而要靠人主动去实践,这样才能成为有道德标准的人。
3.理解和研究教材内容表达的逻辑和要求。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搭建了良好的脚手架。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总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任务。探索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4.把握教材特点,区分教学实践三种趋势。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源。
忠诚导向:以教材为基础,在照本宣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机械师
改编取向:以教材为基础,注重文本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综合运用。-酒保
创造性取向:以高于教材的教材为基础,结合教与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文本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设计师
二、打造有思考内容、有思考空和思想价值的课堂。
1.做到“五净一向”。
明确教什么?在什么起点?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结构,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活动的形式和实际效果。
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思想品德与法律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空间,在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象,如活动流于表面,只求“ *** ”,或因为形式不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问题设计与学生实际脱节等。
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有效性(学生的参与程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和活动的可行性(课堂的特殊性,内容的恰当性)。
选择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班级辩论、角色模拟、小组竞赛、课堂表演等。
同时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匹配度,不追求表面的热闹,注重通过活动能够达到的实际效果。例如,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的重要性。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设计这个小组的小组徽章和小组宣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参与度也比较高。然而,在小组陈述结束时,老师只让学生出示了艺术设计的小组徽章和小组宣言,却没有让学生更深入地谈谈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成功完成任务的感受,这背离了活动的初衷。形式是活泼的,但没有达到实际效果。
3.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之一,借助思维导图(新教材的一个突出亮点),学生可以进行广泛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注意联系和区别,形成主题明确、脉络清晰的结构。在梳理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启动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二是加强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产生思维动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批判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4.注重教学生成。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它既是一门预设课程,也是一门真实的、不断生成的课程。所以课堂是世界,是学生生活的空,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生活最真实的体现。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机》一文中精辟地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课堂教学只有师生的活力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会有真正的生命。”钟启泉还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和成长中的人的一生。不挑战智慧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是没有生产力的。从人生的高度来看,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 *** 与智慧的综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