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北缘下白垩统火山-沉积序列和热河及相关生物群的时间空分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供图
华北克拉通北缘下白垩统火山-沉积序列和热河及相关生物群的时间空分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供图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记者孙自法)1亿多年前,中国热河生物群极其丰富的生物演化过程与跨越地质时代的华北克拉通的毁灭有关,又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生物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的最新合作研究表明,热河生物群的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不仅在时间上耦合,在空的分布上也显著相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7日发布消息称,该所院士周忠和、王敏,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孟、朱日祥近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上发表合作研究论文,探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time 空演化,以应对华北克拉通的破坏。
他们在论文中总结了早白垩世古生物、地层学、年代学、盆地演化和深部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恢复了热河生物群和相关陆相生物群的时间空分布,从而探讨了热河生物群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破坏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热河生物群三个演化阶段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之一阶段分布范围有限,第二、三阶段分布范围较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供图
合作研究认为,早白垩世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高峰期(约1.25亿年前),主要表现为岩石圈伸展减薄、大规模岩浆活动、地壳强烈伸展和裂谷盆地形成。大量研究证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东亚大陆下的俯冲是导致华北克拉通毁灭的主导机制。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热河生物群的产生和发展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种相关性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耦合,还表现在空的分布上: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的不断后退,导致华北克拉通北缘裂谷盆地自西向东逐渐迁移;沉积盆地的跨[/k0/]迁移和陆相地层的历时发展直接影响热河生物群的时间空分布格局。
这项最新合作研究揭示了陆生生物群的演化与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成因联系,为探索地球深部构造活动如何通过地表地质过程制约陆生生物群的演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据了解,热河生物群是一个古老的生物群,生活在大约1.35亿至1.2亿年前的东亚地区。这个世界级的化石宝库,主要产于中国辽西的义县、北票、凌源等地。其化石几乎涵盖了中生代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为研究鸟类(包括羽毛)的起源、真实动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及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共同进化等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化石。
克拉通一般指古大陆核(克拉通),是大陆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华北克拉通从18亿年前形成到2.5亿年前一直保持稳定。但从2.5亿年前开始,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地壳形变。其失稳的动力学机制和克拉通破坏对生物进化的控制机制是地球科学家孜孜不倦探索的前沿问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进化”的资助。(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