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幸福家园(打造“美丽乡村”装扮幸福家园)
近年来,提到衢州江山市,人们不禁会想到“村歌”。2010年,江山市村党支部书记王带领全体村民代表演唱村歌《妈妈的一碗面》进京,登上央视全国村歌总决赛舞台,荣获全国村歌十大金曲奖。陈达村一旦出名,还被命名为“中国乡村歌曲的发源地”。
目前,江山已创作近200首村歌。村歌不仅成为江山新的“金名片”,也是江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大力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建设,这是陈达村发展的一大特色。”江山市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陈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村里很多古建筑年久失修,村民乱建。生活垃圾乱扔,污水排放随处可见。另一方面,陈达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它一直以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如何“扬长避短”发展大陈?陈村立足村情,务实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党建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从一把扫帚开始,村两委带头清扫村庄,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古村落保护。特别是近年来,陈达村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基础,培育新型业态是关键,建设以农村精神文明为核心的幸福乡村典范。该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引进项目,充分挖掘自身景观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使古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一个与乡村融为一体、宜动宜静、内外兼修、主客共享的风情精致的全域旅游小镇初步形成。
现在,走进陈达,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农家乐、院落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景色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陈村的发展变化是江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早在2009年,江山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两横”方针,以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改善、基层基础等五大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发展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五村”。9年来,江山市委市 ***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成功创建全国幸福乡村11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其余104个村创建为单体村,构建了符合区域实际、顺应群众要求、富有江山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作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江山坚持“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委、省 *** 和衢州市委、市 *** 的决策部署,把美丽乡村作为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江山“大花园”的基本支点,加快美丽乡村向美丽乡村景观的转化,探索出一条“标准引领、特色提升、文化铸魂、产业支撑、共建共享”的风景乡村建设之路。
引进乡村圣贤,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乡村的华丽转身,江山市河村镇耿渡村做到了。耿村位于三镇交界处。以前,村子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石灰石开采和养猪。随着五水共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水泥厂、养猪场相继关停。为了尽快实现产业转型,杜村大力引进乡村圣贤,以海棠湖为中心建设生态农庄,包含精品别墅式民宿、休闲娱乐设施等。养殖场的建设带动了村民的产业转型。很多村民用自己的新房办起了餐饮、民宿生意,也有村民直接进了养殖场找工作。
目前,耿都村村民大多从事生态旅游相关产业,直接在农场工作的有近80人。村民人均收入上升到21000元,远远超过过去,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高。
据了解,目前,江山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1个,A级景区村18个,AA级景区村11个,省级3A级景区村12个,6个村获得国家3A级景区。先后培育了一批风格各异、富有魅力、富有个性的美丽乡村景区,如生日快乐、书香书香、李勋古韵、美丽农读、养生昌盛、哲理精进、森林龙井等。建成文化礼堂134个,数量和质量居全省前列;已经写了近200首乡村歌曲。江山村歌先后走进省人民大会堂、北京人民大会堂,入选G20杭州峰会国礼,被誉为“中国村歌的发源地”。此外,江山还有农家乐463家,床位9000多张。蜂蜜、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值超过40亿元,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