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亭制造商(“复制品”阅读亭随处可见)
2018-04-04 07:14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陈谭宁
原创阅读馆
还记得去年年初全网热播的《刘清》文化综艺《朗读者》吗?当时节目组选择了几个城市,做了一个“漂流读书阁”的落地活动。杭州是重要一站,全城掀起阅读热潮。“读书阁”所到之处,都是大排长龙,很多市民排队3个小时,就是为了在馆内读3分钟书。
时隔一年,记者发现一批居民阅读亭在杭州遍地开花: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上周开始运营,至今已有321名大学生参与录制;今年2月初,杭州图书馆在市民中心的大厅里摆放了一个阅读亭。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成千上万的读者记录了郎朗的书的声音。
那么,他们最喜欢读什么呢?
成千上万的文本可供选择
看完也可以通过微信分享。
杭州的读书阁就在一楼大厅前台旁边。从远处看,是一个3米高的小玻璃屋。
进去,门一关,噪音瞬间消失。亭子两边挂着窗帘,外人只能看到录音机的后面,安静而私密。
记者试了一下,操作很简单。用微信扫描操作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登录。
登录后,会选择文本内容供您选择。该系统存储了4800多首诗文、7500首唐宋诗词、300多个儿童故事、800多个经典文学作品节选、700多篇外文名篇,甚至还有27个搞笑段子。可以看到每篇文章的标题和作者有一两句原话。如果懒得选或者选不好,也可以看自己的内容。
选中文本后,还可以选择10种配乐中的一种,设置配乐速度,点击,就可以开始朗读了。
朗读完后,按“完成”键,这段录音会自动发送到你的微信,可以保存,也可以分享。
在“热门阅读”中,记者选择了点播率更高的《告别剑桥》。系统显示这首诗已经被点播了15107次。读了几分钟,就出现了回到初中早读课的一幕。
中午来市民中心办证的应先生花了30分钟体验了一个读书亭。他先选了聂鲁达的一首《我喜欢你沉默》,然后又选了辛弃疾的一首。“真有意思。这个周末我会带孩子来看的。”他在录音的时候,突然想到他爸爸以前在杭州帮他们带孩子的时候教过读古诗词。他老的时候和年轻的时候都很迷人。“他回老家了,我会把孩子读的东西录下来发给他。应该是很幸福的。”
文字,在每个人的大声朗读中,与生活有了新的联系。
杭州在后台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和我父亲的《背影》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有着相同的感叹,触动了我们心中的同一根弦。当时我高二,在银行排队办理业务,父亲蹲在门口吃盒饭。一转身,我突然泪流满面,时间在他的肩膀上留下了太多痕迹。
我读得最多的是《别了,剑桥》。
建议读者开发成APP,随时朗读。
据航图统计,近两个月来,已有1030名读者参与朗读,朗读3598次。据工作人员介绍,平日平均每天有50个左右的用户,节假日用户量会翻倍,有时还会出现排队现象。读者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以女性居多。
点击率更高的前三部作品分别是徐志摩的《告别剑桥》、《余光中的乡愁》、《朱自清的背影》。
昨天,记者在现场遇到了一起来图书馆的三名女大学生。他们选择了张嘉佳小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片段,期间读错了笑的场景,很开心。
“你会在朋友圈大声朗读和记录吗?”记者问。
他们的态度是:“我们必须分享。跟Tik Tok和全民k歌是一样的。”
“这一年来,和朗读、背诵有关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比如今年的《经典诵读》和《声在身边》就很火,朗读一定会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工作人员表示,从收到的读者反馈可以看出这个苗头。有两种诉求,一种是多放一些阅读亭,一种是开发一个类似“唱吧”“全民k歌”的有阅读功能的app。
昨天下午,一位王先生从阅文亭出来,建议说:“我们自己录。设备肯定不怎么样。如果你有一个APP,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记录这样的效果,你可以在以后做出来分享。方便多了。每天睡前看两版,太棒了。”
昨天,记者通过航图了解到,目前杭州共有5个由同一厂家生产的阅读亭,分布在下沙、滨江、富阳等地的高校。